重视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时间:2022-10-22 11:05:49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重视课堂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把握好语文课堂设计呢?我依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这儿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就犹如京剧出场亮相的“凤头”。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学得主动、积极,进而迷恋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春天的优美图片,同时配上老师的话音:春天,柳树婆娑,迎春花开,鸟声婉转,芳草连天,野花烂漫……这样的春天,同学们喜欢吗?生:喜欢。师:法国著名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用我们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板书:春(朱自清)。这样的课堂设计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如教学《小巷深处》一文,我这样设计导入:师:“妈妈是一个多么亲切而又温馨的称号,我在上课之前想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听完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是啊,不管你走多远,也不管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台下的学生深有感触,神情各异,老师趁热打铁,说:“母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小巷深处》。”这样设计导语,既引导学生体会了母爱,又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一定会让学生学得十分细致、认真、投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高潮

一堂好的课堂,不能平铺直叙,应该造就波澜、激荡情感,点燃学生心里的感情火花,使之烧成熊熊大火,以情助学,让课堂从始至终都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得到理智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

例如,在教授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分析其故事情节时,讲到鲁达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后,我接着问学生:“鲁达送金氏父女离开后,是马上去找镇关西,揪住就打?还是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打?打在郑屠户的什么部位呢?”这一问,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我提了起来,知道故事情节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消遣了郑屠户后才打的,打了三拳,每拳打的位置不一样。”不知道故事情节的学生,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打的,打在哪儿,赶紧去看课文寻找答案。如此一问,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将学生的感情“吊”了起来。这样创设课堂的高潮,不仅使鲁达英雄主义的个性得以张扬,而且也把学生如潮水一般的感情调动起来了,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感彩,实现了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三、课堂教学应向课外延伸

语文知识的获得,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记得《语文学习》中有一句题词:“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文章可以直接地反映生活,也可以曲折地表现生活。我们常说教学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堂的“教”应向广阔的生活外延伸展,瞄准“不教”的目标来“教”。课堂教学应向课外延伸。

例如,在教学曹禺的《日出(节选)》的课堂上,我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把课文中的艺术真实地搬上了生活的舞台,让学生在“演” 中感知,在“演”中体味。(老师参与学生课本剧的演出全程,共同揣摩角色的言行、体会对角色的把握。为下节课的人物形象讨论积累素材和话题。)同样,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戏剧内容时,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令学生终身回味无穷。这也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

四、课堂教学应创设耐人寻味的结束语

俗话说:“编筐编箩,重在收口。”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必须创设富有艺术性的结束语,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向课外有机延伸,让学生在课外仍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

例如,我在教授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结束教学的时候,我对学生说:“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并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而下文的《范进中举》,同样也表现出这一主题。那么,试比较一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人物的境遇有什么异同?人物的性格有什么异同?写作上又有什么特点呢?”这一结束语,既是对旧课的收场,又预示了新课,成为新课的“开场戏”。一堂课的结束语,既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又要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浮”。

上一篇:“自主、合作、反思”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 下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