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曲之乡的文化传承实践思考

时间:2022-10-22 09:51:20

粤曲之乡的文化传承实践思考

[摘 要]粤曲是具有广东特色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现代都市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下,面临着生存空间萎缩的严峻挑战,亟需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扶持保护措施。

[关键词]广东粤曲 创新求变 延伸拓展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浓郁的乡土气息既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延伸乡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因素,还是维系人们世代相传和谐共生文化情感的心灵支撑。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粤曲这个广东本土的民间文化艺术,它的生存生长发展传承,更需要人们的精心保护和积极参与。

一.粤剧与粤曲艺术的文化渊源

粤剧作为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明代戈阳腔、昆腔相继流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这些剧种相互影响,并吸收了龙舟、南音、木鱼、粤讴等广东民间曲调,于雍正年间会合形成粤剧。“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无人不懂,粤剧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粤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为什么在探讨粤曲时,首先讲到的则是粤剧,因为粤曲脱胎于粤剧,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民间粤曲的兴起

作为岭南民间文化标志的粤曲,是由广东省本土曲艺发展而来,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盛。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海外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地区,是流行最广的一种民间曲艺之一。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彼此间在唱腔上互相影响不断丰富,从而形成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粤曲的音乐性强,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是民间文艺演出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粤曲名列榜上。

2大沥人的粤曲情节

佛山作为粤曲的发源地,承袭了粤曲的传统文化,大沥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粤曲私伙局、群众演唱粤曲的习俗,该镇的邵边、横江、颜峰、沥东、雅瑶、沙溪等村,已有自发组织的曲艺队。解放初期,有的村甚至有三四支曲艺队;五六十年代盐步、大沥镇的公社文工团,把优秀的曲艺骨干组织起来,演绎了大量的传统名曲,创作出不少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粤曲。期间曾一度中断,1976年大沥镇文化站重新组织成立了曲艺队。现在大沥镇文化站直接管辖有4支文化中心曲艺队,这些曲艺队几十年如一日,长期活跃在珠江三角洲曲坛上,经常组队联谊交流切磋技艺。为此,大沥镇文化站经常邀请如黄少梅、麦嘉、何笃忠、小神鹰等粤剧名家到场指导,通过长期的精心培育,使粤曲队伍遍布城乡,全镇4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中,就有41个粤曲私伙局,使大沥镇粤曲艺术得到健康发展。

二.培育民间艺术的人才队伍

随着全球化各种文化的互动交流背景下,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传统文化却受到空前的影响和冲击,民间艺术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渐渐失去。面对现代多姿多彩的娱乐方式,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沥粤曲艺术,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赋予粤曲艺术新的内涵,并且应该不断创作出体现精神文化的作品,使民间艺术既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又与时代同发展。

1、发展队伍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确切地讲,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化在整个社会进步中的发挥程度。大沥镇文化站正是着眼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着眼于群众健全人格的塑造,通过民间艺术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品格。在大沥文化站的管理下,有多支活跃在群众中的曲艺队伍。例如1976年成立的大沥文化中心曲艺队,从当初十多人发展到四十多人后,从1998年起分为二支表演队,一个曲艺创作组,每周都聚集排练,演绎了大量的经典和新编粤曲,每年送戏下乡近40场。又如1998年成立的盐步文化中心曲艺队,近20名队员由盐步著名的“黄家班”为班底,是大沥镇艺术水平最高、获得省、市大奖最多的曲艺队。还有一个由兴贤村委直接领导的业余粤剧团,从1997年至今,排练了20多个经典剧目,在省内各地城乡演出达200多场。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大沥镇水头小学成立了“小星晖粤曲社”,由40多名学生组成,是大沥镇最年少的粤曲队。而这些队伍不仅是大沥粤曲艺术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粤曲发展的实践主体。

三.打造民间艺术的文化品牌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它总是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前行,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虽然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造物者,没有什么人能够离开特定的文化而生存,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因此,当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的简单需求,而是渴望着精神文化生活的五彩缤纷。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树立起新的发展理念,有步骤分阶段扎扎实实地在继承前人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努力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融汇起来,把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统一起来,把启迪心智震撼心灵引领社会统一起来,创造出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作品。同时文化工作者需要因势利导,培育打造文化品牌,为民间艺术繁荣发展增添活力。

1、多出作品

有专家认为,文化艺术不单是欣赏,更应该是一种让人思考的心灵对话。近年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粤曲艺术可持续发展,大沥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政策上扶持,经费上保证,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包括粤曲艺术的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大沥镇文化站近年粤曲作品多次荣获省、市、区各级奖项,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盐步文化中心曲艺队参加2010佛山市首届私伙局群英会展演,在广州、佛山、肇庆、江门共84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全场总冠军、音乐最佳伴奏奖、十大私伙局三项大奖;2008年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由12名青年男女参演的表演唱《大沥气象万万千》、对唱《南海明珠》在2008年南海曲艺大赛中双双获金奖, 《大沥气象万万千》还获佛山市群众文艺“百花奖”曲艺展演唯一的一个优秀奖。还有以较高艺术要求的8人自弹表演唱《广佛双星》,以及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反映现代生活的《夫妻买轿车》包揽 “绿色家园”“和谐南海”南海区2010群众艺术创作大赛曲艺舞台表演类两个一等奖、佛山市群众文艺“百花奖”戏剧曲艺舞台展演银奖。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扭转了曲艺活动以往只有老年人参与的局面,在大沥形成了粤曲艺术的活动热潮。

2扩展空间

文化反映着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水平,以及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程度和水平。事实证明,那些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必然获得实质名归的荣誉。在佛山,大沥镇的文化品牌数量居南海区之冠,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醒狮之乡、书画之乡、粤曲之乡)、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基地,以及南海区目前唯一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醒狮之乡、粤曲之乡)。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粤曲是靠人们日积月累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要使之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为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喜爱,就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唱响文化主旋律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能在传承发展中保持鲜活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让粤曲这一本土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连升等主编.中国文化精义.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朱竞编.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一篇:流动演出音响的选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