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10-22 09:18:59

使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交互工具,其次要了解交互工具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意义,最后了解运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交互工具 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06-01

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达,交互工具已经在教学领域当中得以应用,这是划时代的创新同时是对教育的一项重点革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分析,完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下的互动,重点是它能够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同时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热爱程度。

一、“交互工具”的概念

交互工具兴起于1994年,在美国首先被推广使用,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意象化时代教学产品,它通过教师在网上任务并且在线点评,以及针对任务制作的引导性软件等功能,广泛的激发了学生对其的喜爱,一经问世便因其高效率的解决了课堂下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难题,并且引入了新的探究性学习概念,让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的同时探究真正的答案。它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互联网络现下课下辅助,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工具任务,并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第二增强探究性学习理念,交互工具不仅仅是互联网联系平台,更是一种学习辅助工具,他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软件设计,类似于今天的收集APP。针对小学数学也有固定的元件设计,软件当中每一个元素都能与书本知识相对应,并且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我国对于交互工具的引入较晚,基本上在2005年之后,直到2009年互联网彻底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后,并且伴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交互工具才彻底成为我国教学的重点,他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针对小学数学,交互工具设计出了一整套针对性的游戏,成为彻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交互工具”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时间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自助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能力,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但是传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原因有三,第一是学生个体差异影响,教师无法准确把握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无法做到有教无类,无法将一种套适合大众教学的设计教案推广到个别学生的身上,这就使一小部分学生被忽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生活在一个圈子之内的,一小部分的学生被影响注定就会影响到更多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常常被看做是课下业余作业,很少有学生问津;第二小学数学的特殊性,小学数学虽然是工具学科,但是是最为基础的工具学科,普通人一生所能应用到数学知识大部分是小学数学,因此小学数学也是必须掌握的学科,但是由于过于基础,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作为小学生本身集中能力就不强,很难做到课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三传统束缚与新观念冲击,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束缚探究研究,总是以教师为核心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殊不知学生是有个人喜爱偏好的,如碰到感兴趣的问题会深入研究,如不感兴趣则会缺乏研究动力,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都是互联网理论,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丧失了兴趣。而交互工具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都些问题交互工具是一款依托互联网依托区位游戏而诞生的新探究方式,力主调动孩子的最大积极性,让孩子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并且教师能够通过交互工具实时新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并且平台软件能够得到无间断更新,保障了新鲜感,让学生能够再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不间断的兴趣冲击,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孩子的学习乐趣。

三、运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运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它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在上述运用数学“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中,单从“认识过程”来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应该看出A,B,C,D四个数学环节的顺序是可以“变换”的。其中,A,B,C是主要过程,D是B,C的深化。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创造性地组合教学流程,通过运用数学“交互工具”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提供的几种教学流程有:(1)问题、探索、答辩、评价;(2)提问、操作、答疑、评价;(3)问题、假设、推演、反馈;(4)渗透、模仿、内化、创新;(5)诱导、探究、讨论、评价;(6)问题、发散、综合、创造;如:y条短裤和4件T恤衫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这是乘法中典型的“一对多”问题,在国外常被称为“笛卡儿乘积问题”。小学生解这种问题,往往比其他“一对多”问题难得多。国外学者曾专门研究小学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拥有模拟情境所需的所有材料,对他们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交互工具“小熊穿衣”是个很不错的学习工具。因为孩子们一玩便知,只要拖动门中的衣服、裤子在小熊身上,马上会显示已穿好衣、裤的小熊,只有把所有的搭配都找到后,门才会关上。这样,不用校对答案,每个孩子都能知道自己的进程,为了让门快点关上,孩子们会在玩中寻找最快、最便捷的策略。“正确”和“错误”,功能为学生尝试一矫正一再尝试一验证提供了支架,孩子循环往复地试误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有序组合”的过程。这一工具,促使学生能饶有兴致地进行复杂的思考与设计,投入到数学高级思维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蒋鸣和将“互动”进行到底―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J]信息技术教育,2004, ( 9 ) :4-6

[2]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L,1994.20

[3]容梅虚拟互动中落实探究―《宇宙@Science)) [J]站的设计与应用田中国电化教育,2005,(4) ; 63-65.

[4]吴健互动探究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 2007.24-41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 下一篇:再议如何提高中国舞和谐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