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看我国《合同法》

时间:2022-10-22 09:16:07

从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看我国《合同法》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都是现代合同法的重要制度。我国《合同法》吸收这两大制度吸收的同时,也根据国情进行改进,但不可避免有一些缺陷和遗憾。如何处理好我国《合同法》对两大制度的理论吸收和实践适用,弥补缺陷和遗憾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预期违约;不安抗辩权;《合同法》

一、预期违约制度

预期违约,包括明示的预期违约和默示的预期违约。明示的预期违约,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当事人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向另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默示的预期违约,指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当事人以其行为或现状表明自己将不会或者不能履行债务。[1]

英美法系各主要国家民法中均相关规定,如美国合同法重述(第二版)第250条、《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2条,由此可见其构成要件如下:

预期违约将会给无辜的守约方带来损失,故法律赋予其多种救济方式,有、立即解除合同、等待对方履行合同、采取自助措施等。

预期违约制度保护既为预期违约方提供了快速解决纠纷的途径,符合西方国家的效率违约理论,又使债权人可尽早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损失,公平保护债权人利益。[2]

二、不安抗辩权制度

不安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之一方应向他方先为给付者,如他方之财产于定约后显性减少,有难为对待给付之虞时,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前,得拒绝自己之给付。”[3]

大陆法系大都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如法国《民法典》第1613条、德国《民法典》第321条等,略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必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4]:(1)双务合同,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2)当事人一方须有先履行的义务,且已届履行期;(3)在订约后,后履行义务一方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形,对于在订约时已经发生的财产状况恶化不适用不安抗辩权;(4)后履行义务方没有对待给付或提供担保。

不安抗辩权通过赋予先履行义务方抗辩权来保护其未来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到了后履行义务方的利益,具体体现在不安抗辩权行使的效力上:先履行一方在满足了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后即可主张不安抗辩权,要求对方为对待给付或者提供适当担保,否则,先为给付义务人可拒绝自己的给付。即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效果是中止履行而不是终止履行,故当相对人履行对待给付或提供相当的担保后,不安抗辩权即行消灭,先为给付义务人应依约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不安抗辩权制度中我们可以对大陆法思想窥见一斑,大陆法系并不承认履行期前有违约行为,但为了先给付义务人的利益,避免先履行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故针对对方请求权设立了不安抗辩权制度,以实现公平原则。

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的设立都是为了维护市场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和交易信用,二者虽然宗旨相同,但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

上述表格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都比不安抗辩权制度要广,对受侵害方所提供的救济保护方法更多,力度更大,更加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

三、我国合同法中的具体规定

我国现行合同法是对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兼收并蓄,其中第68、69条完全符合大陆法中不安抗辩权的制度特征和构成要件,是对大陆法中不安抗辩权制度的确认;第94、108条则是对英美法中预期拒绝履行制度的确认。虽然立法者初衷是取优去劣,但具体规定存在不少缺陷。

(一)法律规定本身的缺陷

第94条第2款、108条对于预期违约的救济方式笼统,仅有解除合同和承担违约责任,与英美法预期违约中四种救济方式相比救济效果不明显。英美法系区分了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而第94条未规定,易导致默示预期违约预见方滥用合同解除权,损害另一方利益。

(二)法律适用的矛盾与冲突

第94条第2款中规定有两种情形可以直接解除合同。当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时可以直接适用第94条解除合同;但当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而这些行为恰好又符合第68条所规定的情形时又该如何适用法律呢?若按照第68条的规定是可以中止履行,在另一方未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若按照第94条则可以直接解除合同,作为交易者一般都会选择解除合同来的更方便快捷一些,就会导致默示预期违约的滥用,不利于交易安全。

(三)法律条文规定模糊导致实际适用困难

法律条文的文义性决定其实际适用中较困难,第68条所规定的几种情形:“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丧失商业信誉”等都是比较宽泛的,没有统一标准,易导致法律实际适用上的困难,而且这些情况未必会导致履约能力的丧失,有可能导致不安抗辩权的丧失。

针对我国《合同法》中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尝试和改进:

(一)理顺《合同法》中相关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譬如说可以增加规定若符合中止履行条件的不可以直接适用解除合同,明确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所适用的范围。

(二)全面引进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运用立法方式将预期违约制度加以专门规定。把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制度分别规定在《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中,同时规定相应的救济途径;完善预期违约的救济方式,可以和英美法系国家规定的那样增加到4种,赋予利益被损害方更多的选择救济方式的机会,尽量减少诉讼成本,减轻司法机关的负担。

(三)通过司法解释,理顺法律适用问题,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魏振.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30.

[2]邢颖.违约责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00.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64.

[4]钟奇江.合同法责任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6.

作者简介:刘洁(1989-),女,安徽芜湖人,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上一篇:浅议建筑物不明抛掷物侵权行为的归责问题 下一篇: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看劳动关系调整中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