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民账户体系(SNA式)UV表的温州农业投入产出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2 08:21:01

基于国民账户体系(SNA式)UV表的温州农业投入产出比较分析

摘 要:文章基于SNA式UV表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测算温州市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里昂剔夫逆矩阵、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了温州农业投入产出情况,将所衡量的结果与温州市工业和商业的对应技术经济系数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温州农业相对工业和商业发展滞后,受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及对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影响均有限,即农业部门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这些研究表明:温州应充分利用工业、商业发展和民间资本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同时充分挖掘现有农业发展潜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温州农业 UV表 投入产出 技术经济系数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10-03

一、2008年温州农业投入产出基本情况

(一)2008年温州农业投入情况

2008年,温州全市耕地总面积236.61万亩,其中水田174.89万亩,旱地61.7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约在240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110万亩,水果面积60多万亩,茶叶面积21万亩,笋竹70多万亩,花卉苗木2.5万亩。2008年,温州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7.82万千瓦,比1978年的21.03万千瓦增长702.90%,年均增长6.72%;农村总用电量62.45亿千瓦时,比1978年的0.43亿千瓦时增长14423.26%,年均增长18.05%;农用化肥施用量84477吨(折纯法),比1978年的21682吨(折纯法)增长289.62%,年均增长4.64%;有效灌溉面积192.88万亩,比1978年的198.81万亩减少2.98%,年均减少0.10%;财政农业投入(支出)24.299亿元,比1978年的0.2144亿元增长11233.56%,年均增长17.08%。

(二)2008年温州农业产出情况

2008年,温州全市粮食总产量89.418万吨,产值17.18亿元;蔬菜总产量125.09万吨,年产值15.5亿元;瓜果产量38.51万吨,产值10.2亿元;茶叶面积21万亩,产量4438吨,产值4.08亿元;笋竹70多万亩,年产值6亿元;花卉苗木2.5万亩,产值3亿元。征收的农业税是14.68亿元。

(三)2008年温州农业产值与工业和商业产值的比较

2008年,温州全市农业总产值50.92亿元(增加值36.72亿元),从1978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7.45%。而2008年温州的工业总产值是5319.35亿元(增加值为1170.35亿元),商业总产值为1082.95亿元,同期工业总产值和商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2.84%和18.72%。温州农业总产值规模上远远比工业和商业小,增长速度上远比工业和商业的慢,甚至比同期GDP增长速度还低很多。

二、基于SNA式UV表的温州农业投入产出相应技术经济系数的测算

为测算温州农业投入产出相应技术经济系数,我们在编制农业、工业和商业产品账户和部门账户基础上编制出温州农业投入产出UV表。

⒈部门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经计算得到的U表中各元素及各部门生产的总产出为:

在农业产出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应该是最大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规定,人工工资归属于增加值部分,不属于中间消耗,因此,在农业部门消耗中,本部门产品消耗所占比重甚小,而对工业产品的消耗所占比重较大。事实上,在现有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肥购买、农业灌溉和农业用电等工业产品费用占了农业产品的相当比重。当然,农业部门的消耗中商业产品也占了一定的比重。与农业消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工业产出以本部门产品消耗为主,消耗系数分别达到了0.4303。商业部门的产出以本部门和工业部门产品消耗为主,消耗系数分别为0.2046和0.249。工业部门每一单位“混合”产出消耗农业产品和商业产品的系数分别是0.004和0.0193。与工业部门产出消耗相同的是,商业部门每一单位“混合”产出消耗的农业产品很少,其消耗系数是0.0299;而与工业部门产出消耗不同的是,商业部门每一单位“混合”产出还消耗了较多的工业产品,其消耗系数是0.249,该消耗甚至大于对本部门产品的消耗。农业部门对工业产品和商业产品消耗系数较大,如果从消耗部门出发,追溯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供给部门产出的影响,是否就说明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很大?这个假定,需要等到影响力系数测算出来之后才能确定。

⒉生产构成系数的测算与分析。生产构成系数矩阵:

该生产构成系数说明,在温州,农村虽然仍从事本部门的传统产业――农业的生产,但已经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除此外,还从事商业活动。温州农业部门生产的工业产出占其总产出的绝对比重,是与遍布温州全境的农村工业密不可分;而农业产出所占比重较少是与其耕地面积、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05亩有关。工业部门中一般是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商业部门中亦有商有工。因此可以看出,温州的工业和商业遍地开花。尤其是工业,其发展已渗透到温州的各个角落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事实上,温州人亦工亦商,忙得不亦乐乎,但偏偏农业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据温州统计局综合处核算专家介绍,近几年随着遍布农村各地的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归口到工业部门进行核算,温州农业部门中所生产的工业产品比重才逐年有所回落,之前的比重还更高。

⒊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关联度分析)。

⑴直接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

A=C*D-1=0.0169 0.0040 0.02990.3772 0.4303 0.24900.0521 0.0193 0.2046

×19.2117 -0.0324 -0.2106-14.953 1.0798 -1.0155-3.2591 -0.0474 2.2261=0.1686 0.0024 0.05890.0024 0.4406 0.03800.0444 0.0095 0.4248

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来看,农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农业产品直接消耗的农业产品是0.1686,直接消耗的工业产品为0.0024,直接消耗的商业产品为0.0444;工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工业产品直接消耗的农业产品是0.0024,直接消耗的工业产品为0.4406,直接消耗的商业产品为0.0095;商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商业产品直接消耗的农业产品是0.0589,直接消耗的工业产品为0.038,直接消耗的商业产品为0.4248。由直接消耗系数可知,农业部门一单位农业产品的生产,按消耗多少顺序排列的依次是:农业产品、商业产品和工业产品,说明农业与自身和商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要比与工业的强;工业部门一单位工业产品的生产,主要消耗的是本部门产品,农业和商业产品都很少,说明工业与自身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强,而与农业和商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并不突出;商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商业产品,主要消耗的是本部门产品,也有一定比重的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说明商业与自身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强,但也离不开农业和工业。

⑵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为了求得各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包括后面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先要测算投入产出模型中的里昂剔夫逆矩阵:B=(I-A)-1

那么,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

B=B-I=

1.2095-1 0.0072 0.12420.0115 1.7896-1 0.11940.0936 0.0301 1.7501-1=0.2095 0.0072 0.12420.0115 1.7896 0.11940.0936 0.0301 1.7501

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农业部门对工业和商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都较小,说明农业的发展对工商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工业部门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很小,这说明农业与工业产业的关联度小,温州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没能有效地带动农业的发展;而商业部门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是0.1242,说明温州商业产业的发展对农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作用也是很有限。因此,总体上说,温州农业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与分析(波及效果分析)。

农业、工业和商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分别是:0.77、1.07和1.16。从各部门产出系数计算结果来看,产出系数依大小顺序为:商业部门、工业部门、农业部门;说明商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发生变动时,工业或农业部门总产出所受影响最大;而农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发生变动时,工业或商业部门总产出所受影响最小;工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发生变动时,商业或农业部门总产出所受影响居中。从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来看,商业部门最大,为1.16;工业部门居中,为1.07;而农业部门最小,只有0.77。说明温州农业在这三大部门中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较低,小于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力,而且低于平均水平。这个结论,也是对在部门消耗系数中的假定――“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否定。

⑵感应度系数的测算与分析。

农业、工业和商业各部门感应度系数分别是:0.78、1.12和1.09。从各部门感应度计算结果来看,工业部门最大,为1.92;商业部门居中,为1.87;而农业部门最小,只有1.34。说明受其他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影响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依次是:工业部门、商业部门、农业部门。从各部门感应度系数来看,农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只有0.78;而工业部门最大,为1.12;商业部门居中,为1.09。说明当温州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时,农业受到别的部门的带动效应不明显。这也是导致温州工业产值和商业产值乃至GDP增长速度快,而农业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他们,农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由温州农业投入产出技术经济系数的测算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⒈由测算的部门消耗系数结果可知,农业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混合”产出消耗最多的是工业产品,商业产品消耗居中,而农业产品消耗的最少。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对商业的发展影响也较大。然而这个结论,却被影响力系数的测算结果予以否定。

⒉由测算的生产构成系数结果来看,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占绝对比重,商业产品次之,农业产品最少。说明受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所迫,温州农村正大力发展工业,同时由工业生产带动商业活动,而农业的发展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⒊由测算的直接消耗系数结果可知,农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农业产品直接消耗最多的仍是农业产品,其次是商业产品,而直接消耗最少的是工业产品。说明农业与自身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强,与商业有一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但与工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少。

⒋从测算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对工商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农业与工业产业的关联度小,温州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没能有效地带动农业的发展;温州商业产业的发展对农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作用也是很有限。因此,总体上说,温州农业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⒌从各部门产出系数的测算结果来看,商业部门最大,工业部门次之,农业部门最小。说明其他部门受农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变动的影响最小,而受商业部门的影响最大,工业部门居中。从影响力系数来看,也是农业部门的最小,商业部门最大,工业部门居中。说明温州农业在这三大部门中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较低,小于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力。

⒍从感应度的计算结果来看,农业部门最小,工业部门最大,商业部门居中。说明农业部门受其他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影响最小,工业部门最大,商业部门居中。从各部门感应度系数来看,农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工业部门最大,商业部门居中。说明当温州工业和商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时,农业受这些部门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总之,目前的温州农业、工业和商业产业发展现状是:工业和商业相对发展较快较好,民间资金比较充裕;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受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有限,对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很有限,即农业部门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且温州农业的后续发展还受到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政策含义

⒈利用工业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利用工业产业资金优势,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水利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用电条件,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引导工业企业投资农业开发。二是利用工业技术优势,帮助与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三是利用工业企业的组织优势,引导农村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⒉利用商业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一是利用商业企业的信息优势,引导农户生产名特优农产品,为订单农业的发展打好物质基础。二是利用商业“诚信守约”交易规则优势,帮助和教育农民,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做好市场准备。三是加强商业产业的服务优势,完善各种标准体系,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⒊利用温州充裕的民间资本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但温州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应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强化特色农业的区域专业化特征,形成都市型、设施型、生态型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虽然当前温州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森林旅游发展较快,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但休闲农业服务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观赏和餐饮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

⒋充分挖掘现有农业发展潜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有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适当压缩水稻种植面积,合理调整经济作物面积,调优水稻品质。同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营。重视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定农产品标准,引导农村种植户、农业加工企业对自己生产和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制定标准,建立和形成品牌,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发挥区域优势,针对东、南部和西、北部的不同特点,布局不同农业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廖明球.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起运,陈璋,苏汝.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华初.关于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观察,2007(9)

4.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J].统计研究,2006(11)

5.任柏强.粮食购销市场化下的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关于创新温州粮食安全思维和战略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4(2)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杨凌 712100;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35)(责编:贾伟)

上一篇:欠发达山区绿色产业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海西经济区建设中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