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22 05:44:45

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学校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中学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努力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及原因; 作用; 渗透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缺少意志、毅力。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四)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三、通过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努力达成既定的目标。当既定的目标达成以后,他们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充满信心,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珍惜生命、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挖掘自我潜力、超越自我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这个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取得好的成绩。有了信心,他们不仅会在体育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而且也会把这种良好的表现迁移到学习中去,不断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四)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宣泄与调控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在繁忙紧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一定的宣泄以求得心理健康最佳方式就是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刺激性、宣泄性等会引起各种情绪变化,因而会产生丰富的情绪的体验,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体育活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也可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在体育运动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与责任感。正是因为如此,要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运动能力弱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是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表现,它对体育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个体之间的情绪情感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形成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1.注意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创设某种教学情境,增加一定的运动量和动作难度,创造出一定的课堂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提高教学的感染力,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他们的集体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

(二)注意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节

体育学习中的胆怯与恐惧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与练习要求差距较大时,害怕出现事故的胆怯、恐惧心理易产生,反之就很少。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其胆怯、恐惧心理的良策。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在课堂上注重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知识,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3.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4.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5.尽量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运动的安全性。

6.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减少或消除了。

(三)注意师生之间健康情感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由于体育本身就运动具有广泛性,学生学习兴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也各有不同。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完成体育教学课的具体要求,师生之间难免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这需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处理,促使这一关系能和谐、健康发展。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1.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要放首位,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帮助,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真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给学生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间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因受到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运动信心的,因而运动的积极性也锐减,学习过程也处于被动状态。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互帮互助的教学法,将运动水平、技能高与运动水平、技能次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对”练习,教师多在旁边指导和鼓励,实时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让他们分别感受自己优缺点,不仅能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较好的融洽师生间的关系,能较好的转化学习动力,克服消极情绪。

2.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做学生行动上的楷模,要有一种服务精神。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带头做好做到,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自己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信服。如夏天的体育户外教学课,教师与学生站立、运动的场所要一致,学生练习时,要加强辅导和保护,决不能因天气原因弃学生而离岗。这样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认为老师都不能吃的苦而转嫁学生头上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对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收稿日期:2013-10-13

上一篇:从实际出发,实施新课标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