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和“负”的建筑

时间:2022-10-22 05:04:05

隈研吾和“负”的建筑

《负建筑》给读者带来的失败感,并不在于我们发现我们错了,而在于我们发现了,但我们还要继续错下去。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请原谅我用这段话来开头。相信读者最近已经在很多报刊上看到了这段话,以及对这本书的评论:隈研吾和他的《负建筑》。如同所有读者一样,我第一次翻开此书的时候,不禁被它谶语式的言论所震惊,它是如此贴切地写出我们当下的现实,尤其是当地震粉碎了我们的家园之后。隈研吾怀着深深的失败感写下此书,而我们怀着深深的失败感来阅读此书:他的失败感来自于从现代主义以降人类和建筑的怪异关系,而我们的失败感则来自于他的预言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让隈研吾开始思考“建筑安全”,在自序中他写道:“大地震使得建筑物极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遗。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者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他们为了拥有一个家庭的‘安全堡垒’而倾注了毕生的积蓄。也正是这样一部分人最终却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贷款尚未还清的住宅化为乌有,为了以后的生活又要继续按揭供楼,这样的“双重贷款”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会摧垮一个人的意志,然而这就是建筑私有化所造成的现实。在隈研吾看来,正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美国住宅政策推动了建筑的私有化浪潮,令人们陷入“像奴隶般辛勤工作”的境地,而可怕的是,“一旦有了建筑私房的欲望,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性,一味地满足这种超过实际需要的欲望”。

“凯恩斯的理论就像一种魔术、一种欺诈”,隈研吾用了极其严厉的口吻来给建筑私有化浪潮下定义,他认为凯恩斯的做法完全是对建筑带来的负面因素视而不见,甚至是欺骗人们说那些都是正面的。对于规模问题、物质及能源问题,隈研吾认为凯恩斯没有找到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他只是假设存在一种远离各种现实关系的、悬在想象空间的‘建筑物’,然后像奥赛罗棋似的利用骗术把反面翻成正面,让我们误以为发生在脱离现实状况的建筑物周围的所有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

但问题就在这里,从隈研吾的角度来看,凯恩斯所倡导的建筑和社会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再坏不过的东西。但有更好的方案吗?隈研吾自己也承认:“想要驳斥这些谎言,确实不容易。凯恩斯理论由于所谓的‘弱者’这一幌子而得以强化,几乎找不到反驳的余地。”实际上,我们的失败也正在于此,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可我们还是不得不去做。我们很多人都震惊于大自然的力量可以在一瞬间让人类的所有努力化为乌有,也从此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但最后绝大多数人还是要继续走上建设、占有、再建设、再占有的老路子。从感情上、从社会规律上、甚至从我们自己的欲望上,我们都无法反对这样的循环。

隈研吾一直梦想着一种“负”的建筑,它不立足于“赢”,不附加任何象征意义和社会涵义,脱离了人类对于征服欲、占有欲的种种幻想,而返回到建筑为人类提供居住这一单纯需求上来。隈研吾所建立的这种“失败哲学”,在我看来,似乎更像是一种幻想,正如老庄的小国寡民同样是幻想一样。即使是隈研吾自己在“长城脚下的公社”里设计的那套竹屋,从形态上它代表着隈研吾返回建筑本性的思想,但从所有权、商品价值乃至于这个项目的发端来说,最后微笑的却还是凯恩斯。

《负建筑》给读者带来的失败感,并不在于我们发现我们错了,而在于我们发现了,但我们还要继续错下去。

上一篇:伊夫·圣洛朗的遗产 下一篇:财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