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大三年”铭白瓷双系壶

时间:2022-10-22 04:36:24

元代一朝只有九十多年,但在瓷器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宋、金时代的各地主要瓷窑到了元代后期,都成了强弩之末,而真正代表瓷器生产时代特点的是江西景德镇。从传世及出土的瓷器看,元代景德镇除了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和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特别是青花瓷和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代瓷都景德镇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祈《陶记》载:“景德镇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据此我们得知,元代一变宋瓷尚青为尚白,这和元代蒙古人的时尚风俗有关,据说“蒙古”之意为“银”,与女真之称“金”者相对,蒙古人因此崇尚银之白色,至今蒙人向贵宾献的哈达为白色,内蒙的白银制作工艺至今仍历久兴盛不衰。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的,而青白瓷是因宋人崇尚青白玉的缘故,俗称“假玉器”。青瓷、白瓷、青白瓷三者之间的递衍关系,见宋应星《开工开物》“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又《南窑笔记》“灰多则釉色青,灰少则釉白,……盖釉之青白不同者,在灰之添减之多寡。”由此可知,白瓷釉料与添加含钙的植物炭灰有关,而不全是氧化铁还原之故。《中国陶瓷史》言,元代“卵白釉含钙量低,约为5%”。综上所述,色白微青、呈乳浊失透状的卵白(枢府)釉,应为胎釉料中低铁、低钙元素而产生的。

元代瓷器不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在造型上一改宋代轻巧、挺拔的风格,而变得厚重饱满,多棱(脊)多角,附耳带系,扁型连座,铺首含环,雕塑堆贴等,不如宋代那样线条简洁流畅。在具体细节上,如圈足外撇,足壁厚实,足跟平切,足内无釉,底心乳钉状突起(鸡心点),有明显旋纹,有的可见火石窑红和粘砂现象。这些都是元瓷较普遍的特征。这件元代白瓷双系壶(缺盖)高14.5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7.8厘米,侈口,短颈,圆鼓腹上贴圆管状双系和斜直短流,与流相对称处粘有仅可容食指穿过的宽扁带状小曲柄。壶内无釉,见往外之流孔为单孔。壶外施白釉不及底,露胎处见竹篾片刮削痕以及横向墨书“至大三年六月日置”及花押。宽浅圈足无釉,见粗松白胎,圈足内竖向墨书“江店”两字(见图)。该壶应为店主人于公元1310年购进的酒或茶具,虽为日常生活器皿,但具有确切年号款铭的元代瓷器较为少见,可作为元瓷研究的实物资料。

(责编:雨岚)

上一篇:书画鉴伪实战举例(一) 下一篇:“鹊桥相会”大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