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塘边镇小学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10-22 02:56:50

平塘县塘边镇小学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群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元,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着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我镇学校基础比较薄弱,教师素质相对而言较为逊色,这就更需要加强教研组工作,发挥群体力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塘边镇小学 教研组 工作 问题 建议

1 当前塘边镇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思想上不重视,教研观念陈旧。一些领导和教师对教学研究工作、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升学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好。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模糊,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教研在学校盛行。在一些教师眼中,教研就是一种对行政命令的执行,是完成校长布置的“任务”。一些教师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创新性,不是“我要求参与”,而是“安排参加”、“被迫参加”。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下的教研,难以激活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创新热情。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不太清楚,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还不十分明确。培训少和现行培训模式相对落后,阻碍了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

1.2 理论功底薄弱,学习资料有限。教研活动中少见教育理论、专业文章的学习与学习心得体会交流。绝大多数学校没有阅览室,即使有些学校有"教师阅览室",一线教师也“没时间去”。一些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相当陈旧,学校与教师很少购买教育理论类图书,即使想买,这类图书就算在县上新华书店也难见踪影,一般只是购买一些复习迎考资料。个别学校教学参考资料匮乏,在我镇十三所学校中虽有十所学校能上宽带网,但我们的教师都因为“没时间”而很难享用到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少;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对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成果的辐射与落实不到位。

1.3 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学习与教研。以本期为例,我镇共有小学生2424人,教师105人。从比例上看,似乎我们的教师已足够,可这些教师要分配到全镇10个小学校(教学点),因各学校学生少,班级多,这样分配下来,镇中心小学有887人,14个教学班,却仅有28个教师,每个教师每周近20节课,一些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兼教学科多,既不专职也不专业,劳动强度大,教师身心疲惫。这样的教师也就根本无暇顾及学习和科研,即使教研组组织了教研活动,教师们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1.4 工作计划性不强,群体效益发挥不够。部分教研组的教研计划、教学计划流于形式,满足于应对上级的检查。计划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学情分析宏观,教学措施不具体,活动安排单一,缺乏专题研究。教研计划往往是组长一人制定,并没有经过全组教师的讨论。研究课题大而空,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常常“开题轰轰烈烈,中间冷冷清请,结尾马马虎虎”,开题报告中有近十人参与研究,事实上只是一个人全盘代劳,最后勉强结题。

1.5 工作主动性弱,活动缺乏活力。一些教研组长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等教务处的布置,等上级教研部门的通知,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协作与交流。对课的研讨浅层次,只讲长处,不谈不足,更没有质疑,教学反思乏力,教研组群体效益得不到发挥。即使有研讨也只是停留在“讨论”层面上,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活动中重视研究教材教法,轻视教师行为、学情的研究;重视知识传授的研究,轻视技能、方法指导的研讨;重视活动的开展,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有些集体备课变味,只备不研,成为一人备课众人用,一人主讲大家听。

1.6 考评手段单一。缺乏形成性评价,一些学校和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学校常常把考试成绩作为考评的主要指标;一些学校直接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挂钩,客观上强化了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助长了教师之间的教研“壁垒”。一些学校对教研组考核往往注重一些表面现象,注重检查教研组台账资料和出勤情况,忽略了对教研组研究氛围、活动成效、组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以上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上,便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学情预设不够明确;囿于教材,教法使用趋于传统;课堂上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存在形式主义;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等等。

2 塘边镇教研组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领导重视,推动教研工作开展。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研是教育教学动力源的思想,要为校本教研“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要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去听课评课,了解学校教研的真实情况,带领教师共同提高教研能力,与教师同成长;要给教师在进修、培训、理论学习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

发挥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让思想进步、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乐于奉献、人际关系好的教师作为领头人,明确其职责,提高教研组长在组员中的地位和威信,提高教研组长的待遇,调动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上级教研部门――教研组长――一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网络,使教研活动与教研管理系统化、具体化、规范化。要给教师减压,使他们从繁重的课务负担中解放出来,还教师学习、教研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带来的益处。

2.2 加强培训,从方法上予以指导。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推荐读书目录、印发学习材料、组织通识和学科培训、进行专题研讨等方法,帮助教师明确新课程对教师个体、群体的基本要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学研究观。业务员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职能,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教学和研究中的困难与问题,倾听他们的声音,进行面对面的观察、诊断、交流,实现有效指导,为教师提供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帮助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培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地讨论并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抓住具体过程和细节,借助翔实的资料,告诉教师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教学研究应该怎么搞,教研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2.3 搭建平台,扩大教研的辐射面。将一些促动性大、指导性强的“好书美文”编印成册,将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刻录成光盘,下发到教师手中,以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教研素材。通过优质课评选、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论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为教师创造条件,展示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邀请专家评点,让教师与专家、学者直接对话。实践证明,在专家引领下的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团,实行“送教下乡”,并以课为素材展开研讨,让教师在自己学校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感受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成立校本教研协作区,以“中心校”、“名校”为龙头,搭建不同学校之间,就教学教研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平等交流、成果共享的平台。多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学研讨会、观摩会,尽量减少二级传达的效益损耗,使我们农村教师直接受益。

2.4 完善制度建设,突出重点工作。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形成促进教研组健康发展的支持体系。如制订《教师教学要求执行细则》、《中小学(幼儿园)教研组工作条例》、《示范教研组条例》、《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书面汇报制度》、《集体备课基本要求》、《听课评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规范日常教研工作。印发《教研组工作手册》,以规范教研组台账记录。把制度的建设和修改权交给教师,使制度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同时,增强计划的指导性和有效性。计划到组、落实到人,人手一份、公布上墙;要求每人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写两份教学反思;每学科组每周上一节公开课,有一个研究专题。并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督查。

笔者认为,“课例研究”、“教学反思”、“集体备课”应成为近阶段我镇教研组工作的重点。课例研究是反思、研讨、实践的最好载体。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自己天天都干的事情干好,就会人人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注意教、学、研的一体化。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加强同伴互助和合作,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在课例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不仅要研究知识传授,还要研究技能、方法指导。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让教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同时要求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2.5 以典型带动教研组群体建设。以评选“先进教研组”和“示范教研组”促进教研组建设。在“先进教研组”和“示范教研组”的评估中,一要强调教研组教师的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优化教师队伍、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二要强调教师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三要强调教研组切实可行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计划,做到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提高,要求组内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的目标,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四要强调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有良好的学习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尊重、信任,善于听取和反馈意见,善于总结,有向同事学习的勇气,还应具备一定的交流技巧;五要强调教研活动学术氛围浓厚,引领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进行教育教学,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分析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教研活动对教学改进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动扎实、富有成果。并将“先进教研组”和“示范教研组”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常规和工作经验形成书面文字,汇编成册,作为典型推广,推动教研组群体建设。

2.6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教研资源库。要把检测评估的指导思想建立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科素质的基准上,纠正唯“知识”、唯“升学”的误导。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教研全过程的检测评估,看看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控。

加强对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尽可能形成电子文档,建成电子资源库,供教师随时查阅。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同时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注: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年教研工作会上的发言整理)

上一篇:给爱心设一条线路 下一篇:我与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