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蛋糕”也是一种艺术

时间:2022-10-22 01:08:21

“切蛋糕”也是一种艺术

我们都曾做过的一道关于“切蛋糕”的数学趣味题――一个蛋糕竖着切三刀,你能将它切成七块吗?经过了几番尝试,在多种可能的方法中,终于找到了最佳答案。从事美术教育多年,我也一直把一堂课、一份作业视作一个完整的“蛋糕”,尝试各种方法的分解与组合,试图找到其中的最佳方案。所谓“分段习作模式”,就是为了实现一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地实施教学并指导学生完成习作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提升课堂效率的进程中,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向有限的四十分钟要实效。因而,分段习作模式不仅频频出现在各类美术公开教学活动中,也逐渐为许多美术教师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中。分段习作模式遵循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将通常一次性完成的习作变为分阶段来完成,使每阶段的习作任务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的进程来设定,这无疑使每一次习作与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联系得更为紧密,学生对习作的目的也更为清楚、更易达成。

一、设定目标――确立分段习作的起始点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美术教学也不例外。从美术课程来看,每堂课都应包含有三个方面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因而,要实施分段习作,我们首先要对一堂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整体的设定,并对每阶段的教学环节和习作设计作出相应的规划,只有目标正确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如在教学《实物的联想》(苏少版第九册第6课)时,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三维”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学会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和工具组合出新奇有趣的形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及美化生活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实物展开丰富的联想,感知各种材料的特征,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造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索、设计、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有计划的学习习惯,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依据这一总体目标,再设定如下三个阶段性的习作内容:首先,出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艺术作品――牛头,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实物联想”所用的媒材以及这种造型艺术的奇妙之处;师生共同运用身边的学具来尝试拼摆、组合出一个熟悉的形象,如“蝴蝶”;随后组织学生探讨联想的方法。这一阶段的习作,通过师生合作练习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体验如何运用联想创造新形象的方法。接着,让学生以2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尝试,利用学具拼摆、组合一个简单、有趣的造型,并总结、交流自己的造型思路。这一阶段的习作,旨在通过生生合作实践,探讨、发现“实物联想”的造型过程及方法。最后,设定本课的第三次习作――以独立或2人合作的方式,用自己所带来的实物及废旧材料创造一个更有趣的造型。三个阶段的习作,以不同的实践方式,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带着不同问题进行探讨与学习,最终达到了本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也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获得了美术造型的乐趣。

二、理清关系――探究分段习作的衔接点

为实现一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分段习作模式往往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成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目的地设定相应的习作内容,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习作练习,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最终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分段习作模式中每一阶段的习作内容及其目的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通常,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与习作要求之间,都应存在着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或依据美术作品完成的一般步骤及方法,设定相应的教学环节及习作内容。如在教学《人物装饰画》(苏少版第十一册第11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装饰画的艺术特点进行欣赏和感知,着重对人物形象的造型特点和方法展开分析、讲解,并设置第一阶段的习作――参考人物图片资料写生人物,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大胆地夸张、变形,并巧妙地运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人物进行装饰性处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特点的人物装饰画展开赏析,探讨人物装饰画对色彩的运用,并要求学生以彩色或单色为自己所设计的人物装饰画设色、涂绘,以增添画面的装饰趣味。显然,这两个阶段的习作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递进的关系,即前一阶段习作是后一阶段习作的铺垫和准备,而后一阶段习作则是前一阶段习作的完善和升华。

除此以外,分段习作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并列。这种并行存在的关系会依附于一堂课需要解决的几个相关知识点上。如在《渐变的形》(苏少版第九册第8课)一课中,“形的渐变”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形在外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它的大小、间隔、方向或位置等产生空间上的渐变;再是一种形逐渐变化为另一种形的过程。为此,我在一堂课中先后设定了这样两次习作,第一次由学生运用教师所提供的基本形纸片依序进行大小、间隔、方向或位置上的渐变排列;第二次则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让学生运用绘画方式进行“一种形渐变为另一种形”的手绘练习。两次习作练习并列设定,一拼摆一绘制,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去比较、理解“渐变的形”的两种基本形式,也为本课的后续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回味过程――延续分段习作的生长点

教学是需要反思的,尤其是有意味的教学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它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回味,也可以使学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而丰富他们艺术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和提升他们健康的价值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指出:“……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因而,学生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内容之后,我们不妨围绕所学课程适时地将美术学习延伸到学生课余、课外生活中去,以延续美术课堂教学,巩固和拓展学习所获,形成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如在学习完《蔬菜的联想》(苏少版第十一册第5课)一课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寻找更多不同形态、不同色彩和不同质感的蔬菜及水果等,进行有趣味的联想造型练习。这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本课的造型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创造空间,尽情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综上所述,分段习作模式,遵循了“整体设计、有机分段”的原则,将习作的完整程序分解成若干个步骤或阶段来实施,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段内按要求进行习作练习,最终达到整体习作的效果。这就好比旅行,目的地虽相同,但如果途中我们稍作休息,歇歇脚、看看周边的风景,可能会比直达目的地来得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得多。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或是一味地与学生互动,即便教师讲得再怎么精彩,气氛搞得再怎么活跃,也难免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而适时地根据教学进程安排一些静态的、有针对性的阶段性习作练习,这无异于边歇脚边看风景。然而,暂时的休息以后,我们终将要前行,直至到达教学的最终目标,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分段习作模式,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也是追求教学延续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也将更能顺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因而值得美术教师深入地实践与探索。

(承岗,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214408)

上一篇:浅论B/S模式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结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