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建工程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的阐述

时间:2022-10-22 12:50:33

对房建工程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的阐述

摘要:长期以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些质量通病时有发生,如“渗、漏、泛、堵、壳、裂、砂、锈”等,这些通病有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有的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本文就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处理措施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建筑物的观感效果、结构的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本文对房屋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1.现浇梁、板、柱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孔洞

1.1现象

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酥松、石子多、砂浆少、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孔洞;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

1.2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隔离剂涂刷不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4)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

5)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8)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卡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9)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10)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够,拆摸过早。

1.3预防的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3)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随时敲打模板,便于气泡排出;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 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筑过程中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 h~1.5 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4)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1.4处理方法

1)麻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在粉刷前,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先刷素水泥浆一道,然后粉刷,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先刷素水泥浆一道,原混凝土配合比取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标号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仔细填塞捣实,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孔洞: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原混凝土标号高一级细石混凝土加膨胀剂仔细浇灌、捣实。

2.混凝土裂缝

2.1现象

缝宽较细,多在0.05 mm~0.2 mm之间,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较薄的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性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2.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成型后,未能及时养护或养护不良,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不大,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或者构件水分蒸发,产生的体积收缩受到地基或垫层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多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4)混凝土受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

2.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振捣要密实,并应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早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长期堆放的预制构件宜覆盖,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

3)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4)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洒水养护,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2.4处理方法

此类裂缝对结构强度影响不大,但会使钢筋锈蚀,且有损美观,故一般可在表面抹一层薄砂浆进行处理。对于预制构件,也可在裂缝表面涂环养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闭处理。

3.散水坡塌陷、地下室渗水

3.1现象

散水坡塌陷、断裂,地下室一层外墙顶部向下渗水,有的发黑发霉,影响美观,影响地下室物品存放。

3.2原因分析

1)散水坡与结构主体墙身未断开;

2)纵横向伸缩缝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升、降而产生裂缝;

3)散水坡宽度小于挑檐长度,散水坡起不到接水作用;

4)散水坡低于房区路面标高,雨水排不出去,导致积水;

5)绿化带距离散水较近,散水坡底部受绿化灌水或雨水影响,回填土下沉,散水结构遭受破坏,导致散水塌陷,地下室渗水。

3.3预防措施

1)散水坡的基础回填应分层夯实,回填土最好采用“三合土”,但工程造价较高。采用去除较大块石的原土回填,应注意分层撒水夯实,低层建筑在实际施工中采用“水夯法”效果较好;由于“水夯法”为施工中的实际应用,灌水的“度”很难掌握,在高层建筑和结构安全要求较高的建筑物中不要使用;

2)散水坡的垫层应用毛石、砂、碎石混凝土等材料,结构应密实、牢固;

3)散水坡应从垫层到找平层和面层与墙身勒脚断开,防止建筑物沉降时破坏散水结构的整体性。要按房屋建筑轴线设置温度缝,防止因温度变化酿成散水坡伸缩而损坏散水坡。散水坡设置的纵向、横向伸缩缝均采用柔性沥青膏或沥青砂浆嵌填饱满密实;

4)屋面无组织排水房屋的散水坡宽度应宽于挑檐板150~200mm,使雨水能落在散水坡上;

5)散水坡的标高必须高于房区路面和绿化场地标高,排水应通畅,严防产生积水而浸泡基础。

3.4处理方法

1)散水坡与主体结构之间出现缝隙产生渗漏的维修,可采用无齿锯沿着裂缝锯成深20mm,宽15mm的沟槽,清扫干净,内嵌填密封材料封堵严密;

2)散水坡标度低于房区路面标度的维修,将原散水坡水坡表面凿毛,用清水冲洗干净,铺抹水泥砂浆(或豆石混凝土),其高度一定要超过房区路面20mm以上。并留出温度缝和沉降缝,按要求内嵌填密封材料,封堵严密;

3)产生塌陷的散水坡,将塌陷部位混凝土清除,基础采用“三合土”重新回填,重新浇筑散水坡;距离绿化带较近的散水坡,将绿化带清理50 cm~80 cm,铺装行道砖。

4.屋面渗漏

4.1现象

屋面渗水、漏水是较为普遍的质量通病,不论卷材或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都有类似的情况。

4.2原因分析

结构变形,板面清扫不净、灌缝不实,分格缝设置不合理,油膏嵌缝不严密,防水层较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施工振捣不密实,收光、压光不好,早期干燥脱水,后期养护不良,山墙、女儿墙等局部构造不合理、施工处理不妥,以及温度应力作用等,致使屋面开裂渗水、漏水。

4.3防治处理措施

应从材料、屋面设计构造、施工技术措施等方面,针对其不同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综合治理。如铺贴防水卷材附加层,卷材的上端头要单面粘贴在泛水凸出的下口;采用凹槽式固定卷材,应将卷材上端裁齐压入凹槽内压牢密封好,在凹槽上口50mm~100mm位置挂钢丝网,钢丝网高度应能覆盖凹槽, 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5.窗台倒泛水向室内渗水

5.1现象

雨水沿窗台板向室内倒灌,破坏了室内装饰,影响室内美观。

5.2原因分析

1)预制窗台板安装时凿裂墙体,板下座浆松散,使雨水顺墙流至框内缝及从窗台板渗入室内。窗下框与窗台板有缝隙,水密性差;

2)窗楣、窗台没有做出滴水槽和流水坡度。室外窗台高于室内窗台板;

3)窗台板抹灰层不做顺水坡或者坡向朝里和窗台板开裂等缺陷而渗漏水。

5.3预防措施

1)室外窗台应低于室内窗台板20mm为宜,并设置顺水坡,雨水排放畅通。外窗框的下框应设置止水板。铝合金窗的下框的轨道应设置泄水孔,使其轨道槽内降落的雨水及时排出。金属窗外框与室内外窗台板的间隙必须采用密封胶进行封闭,确保水密性,防止产生渗漏;

2)室外窗台应采用细石混凝土做垫层,浇筑的混凝土必须铺压密实结合牢固,并应加强养护防止产生收缩和塑性裂缝;

3)室外窗台饰面层应严格控制水泥砂浆的水灰比,抹灰前要充分湿润基层,并应涂刷素浆结合层,薄厚应均匀一致,抹灰应抹压密实结合牢固,下框企口嵌灰必须饱满密实、压严。窗楣、窗台应做出足够的滴水槽和流水坡度。滴水槽的深度和宽度均不应小于10mm,流水坡度为10%。有的外墙贴陶瓷锦砖、条形砖对水的集聚性很强,有了滴水槽和流水坡度,可以及时将雨水分散、引导掉。对装饰层应加强养护,防止水泥砂浆脱水产生干缩裂缝;

4)室外窗台开裂,雨水易从缝隙中渗透,为了避免窗台出现裂缝,除加强基础的刚性和各层增设圈梁之外,还要尽量推迟窗台抹灰时间,使结构沉降稳定后进行。窗台抹灰后应加强养护,以防止砂浆的收缩而产生裂缝。

5.4治理方法

1)窗楣、窗台没有滴水应凿毛补做,窗台没有流水坡也应凿出坡度,抹上聚合物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压光,做好养护;

2)对窗框下框与窗台板间有缝隙以及墙体裂缝处的处理方法:可将缝隙清扫干净,涂刷防水胶嵌填密封材料。

6.地面起砂、起壳

地面起砂、起壳质量通病常见的原因是:配合比不当,水灰比过大;砂的粒径过细,含泥量过大;水泥标号低,或使用过期、受潮结块的水泥;没有按规定遍数成活,在初凝前又没有适时压光;基层表面未清理干净或浇水不足,或残留有积水;未按规定留设施工缝;垫层质量不好,水泥浆结合层粘结力差;地面施工中受冻,或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在地面上走动;洒水养护的时间过早或过迟,或养护天数不够等。

预防楼地面起砂、起壳,应严格控制水灰比,按照施工工序施工,对已经起砂、起壳的部位,清理掉混凝土表面附着物,用清水清洗干净,抹上聚合物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压光,做好养护。

7.抹灰空鼓、裂缝

抹灰空鼓、裂缝和起麻点的原因是:基层未清理干净,抹灰前未浇水湿润;底灰未干到一定程度就抹面层;一次抹灰层过厚,干缩率较大;窗框两边塞灰不严,固定不牢;配制砂浆和原材料质量不好,石灰膏未充分熟化等。加气混凝土产品,由于其吸湿性强,潮湿后受冻造成了材料自身的剥离、脱落和墙体的破坏,可采取“甩浆、刷界面剂、满挂耐碱玻纤网”等多种措施进行防治,在工程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8.卫生间积水、漏水、管道堵塞

卫生间积水、漏水、管道堵塞是最常见的质量通病。

1)积水的原因:地漏安装高度偏差较大,地面施工无法弥补;地面在地漏四周形成倒坡;地面的平整度及坡向地漏的坡度不符合要求;

2)漏水的原因:排水管甩口高度不够,大便器出口插人排水管的深度不够;蹲坑出口与排水管连接处没有填抹严实;厕所地面防水处理不好,使上层渗漏水顺管道四周和墙缝流到下层房间;

3)排水管道堵塞的原因:管道甩口封堵不及时或封堵不严,造成杂物掉人管道中;卫生器具安装前没有清除掉人管道内的杂物;管道安装时没有清除管膛杂物;管道坡度不合要求,甚至局部倒坡,管道接口零件使用不当,如用T型三通,而不是用Y型三通,造成管道局部阻力过大,管网未进行闭水试验就交付使用等。

9.结语

以上是笔者从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对防控质量通病措施的一点浅显的认识。笔者认为,只要下决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从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好防控工作,消除质量通病,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办不到的事;只要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认真贯彻执行技术责任制,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层把关,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

上一篇:基于ArcGIS Engine 的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 下一篇:工程抗震及震害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