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疾控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探讨

时间:2022-10-22 11:50:34

毕节市疾控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管理探讨

贵州省毕节市下辖七县一区,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建设和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建设均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在各级实验室中,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够,专业检验人员较为缺乏,实验室的房屋构建和检验设备达不到国家标准,一系列的问题使生物安全的隐患随时存在。近年来,我市各级疾病控制中心承担的食品 、环境 、工业产品 、饮用水及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检测工作较多。项目多、范围广 、样品种类多、任务重,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全和公共环境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我市各级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管理体系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1 毕节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现状

1.1实验室构建 全市七县一区实验室用房他大部分建于20世纪70~90年代,导致实验室布局规划不合理。部分实验室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基本的设施设备。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设备严重不足,部分实验室至今无生物安全柜、低温冰箱、生化培养箱等基本设备[1],除市疾控中心外,其他七县一区至今还未建PCR实验室。

1.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实验室没有设立以法人为主任的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没有得到健全和完善。

1.3菌种及样本运输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地区经济落后等客观原因以及一些主观原因,无专门的运输设备,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

1.4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不够规范 未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废弃物处理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

1.5全市疾病控制实验室在编人员60余人,绝大部分属于非检验专业,检验专业人员14余人,专业技术人员普遍不足。检验专业中级职称4人,初级10人,其余实验室非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初级职称。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鉴于毕节市疾病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目前现状,另外,各级疾控中心HIV初筛实验室部分正拟筹建中.

2 建议

2.1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建设 关于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国家卫生部曾经出台了相关的建设标准,特别是对实验室的构建设计和设施设备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实验室的构建必须保证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安全,布局合理,有三区划分。办公区,实验区,实验前区必须划分开来,缓冲区以保证实验区的环境要求,有特殊的仪器的实验室,应设立特殊的缓冲区域。设立应急照明装置;实验区设立门禁系统;实验室入口设立洗手池,水龙头最好是感应或脚踏的;设立洗眼设施和紧急喷淋装置;储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实验室的构建应考虑实验试剂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挥发等特点,选择耐火性较强的材料作为隔墙材料等。实验室的试剂不但有易燃、易爆、易腐蚀的特点,还有易氧化、易还原的特点。存放试剂间的选择应阴凉、干燥、无热源、防震、避光的房间;微生物实验室易感染菌株,菌(毒)种和有毒试剂的保存要有专门的保存间,专人负责。微生物实验室根据各单位实验室的级别配备不同型号的生物安全柜。一些强毒株细菌和病毒的分离培养如果不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很容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感染,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生物安全柜应安装在远离人员活动、物品。

2.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组织建设 设立以法人为主任的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主任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负总责,负责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组织安排领导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的工作;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由检验学、病原学、检验学、流行病学等的专家组成,负责实验室的实验室建立,实验室实验过程的评估和咨询 、论证 ;实验室主任由熟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了解相关法规、制度、操作规程的实验室人员担任,负责管理实验室的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实验室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并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报告;设立专门的项目负责人,负责相关的实验室实验操作,严格执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设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监督实验室操作规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实施的情况。

2.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相对滞后,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制度,加强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设,是保证生物安全的关键所在。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2],避免出现各种事故;实验室必须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实验室进出实行准入制度,在开展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时,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设立危险标识,系统而清晰的标出危险区;对实验室所发生的有关生物安全的活动进行及时的登记记录。

2.4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采集、运送、管理的建设 对于实验室样本的收集、转运,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范[3]。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严防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若发生此类事件,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h内分别向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逐级上报。从事菌(毒)种以及保管的工作人员,应熟悉国家有关菌(毒)种的分类、管理和生物安全法规,掌握微生物的实验室技术、样本的保存技术、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技术,生物安全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菌(毒)种统一进行编号,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根据其特性选用适当的方法及时保存。为保证菌(毒)种管理体系能规范化、制度化地运行,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与标准操作程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财司.疾病控制中心建设标准[S].2006.

[2]祁国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上一篇:禄劝县2005――肺结核病人来源构成比分析 下一篇:B超在诊断胎儿腹裂畸形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