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的形象教学法

时间:2022-10-22 11:13:51

化学课堂中的形象教学法

摘要 化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其形成、发展和学习离不开形象化的特点,学科内容中包含着许多形象化的素材和资源。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化学用语、实验、多媒体手段及生活实践等方面出发,深入研究与实践,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 教学 形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所研究的物质对象是具体的,大量的概念理论均建立在物质实验的基础上,化学教学以丰富的形象信息呈现,使化学的形成、发展和学习离不开形象化的特点。所以说,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和发挥其学科本身的形象化特点,是符合科学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运用形象化的化学用语

化学语言是表达化学思想的专门语言,是化学学习中记忆、理解、思维和应用等各项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式等。它是由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短划、加号、等号、箭头、三角符号等组成。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符号语言不仅具有简约、准确和规范等特点,而且还有形象、直观、使微观问题宏观化的特点。比如说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都有它特定的含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加号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圈内数字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圈外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层的电子数,学生一看就非常清楚明了。如果该原子得失电子写作离子结构示意图,那么对比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就很快能分析出这个过程中是得电子还是失电子,变化的是最外层的电子,与内层电子和原子核均无关,元素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最外层的电子数来体现的。化学用语的形象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以比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枯燥的知识转化成简便易懂的形式,教学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

2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提到化学,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做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物质的性质特点和化学原理都是通过有趣的、多变的、直观的、明确的实验现象去揭示的。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对某一现象、某一事物进行观察,自然就会提出疑问,去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到浓硫酸脱水性时可以做一个将浓硫酸滴入烧杯中与蔗糖反应的实验,迅速搅拌可以观察到烧杯中的蔗糖体积迅速膨胀,生成疏松多孔的黑色物质,还伴随有刺激性的气味。学生立刻被这一神奇现象所吸引,求知欲高涨。通过分析,就明白了这是浓硫酸夺去了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将其以2:1形式脱去,这叫做脱水性。进而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还给每个同学发一张白纸,叫他们发挥画画才能,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来作画,比谁画得好。学生就疑惑了,浓硫酸又不是颜料,怎么能用来画画?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一试果然可行,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这一知识点。

在我们的化学课堂上,精彩的实验现象还有很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对知觉进行整理,组织感觉信息,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能很好地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发挥多媒体设备强大的功能辅助教学

多媒体设备因其强大的功能为教育改革展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将一个教学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呈现,文本、声音、图片、动画或者是各种形式有机的结合。这使得展示教学内容不再只是用抽象的文字叙述和教师的语言讲解,而是同时使用逼真的声效,形象的画面……这大大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力。比如在讲到氯气的毒性时,先播放了一段Flash视频,一只小老鼠看到桌上有一个瓶子,以为装着什么好吃的,就顺着杆往上爬,结果一打开瓶子,就一命呜呼了。学生们看了哈哈大笑,纷纷嘲笑小老鼠贪吃才招来祸端,同时也深刻记住了氯气有毒这个科学事实。生动的画面比单纯的讲解描述有用得多。另外许多化学变化的机理,可用电脑加以模拟,使微观过程宏观化、直观化,解决了教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它可以显示一些不易观察的实物、设施,可以使实验教学规范化,还可以演示一些一般条件下不易演示的实验,对物质结构、微观粒子的运动等能变静为动,这比模型更加形象、生动。当然,使用时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要滥用多媒体,或者用课件取代必要的板书,而是要全面地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考虑清楚这个内容是否适合用多媒体,不要让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使用者的初衷和实际的教学效果相反。

4 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取的感性体验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性、实用性,将生活中感性体验与化学知识相联系。

在讲解蛋白质变性与盐析的区别时,我会联系生活中煮鸡蛋的例子,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知道生鸡蛋的蛋清就是蛋白质溶液,经过加热煮熟,蛋白质会凝固,加水也不会再重新溶解变回鸡蛋清,因此也就理解了盐析和变性最大的区别所在。

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检验淀粉的物质为碘水,写作I2。但仍有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是含碘元素的物质都能用来检验淀粉的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问学生“你有一碗粥,里面含有淀粉,如果加入一勺盐搅拌一下,会不会变蓝?”学生说“不可能的。”的确如此,因为食盐中的碘元素是以碘酸钾(KIO3)的形式存在的,而非I2,因此不会出现变蓝的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记住了,检验淀粉必须用I2。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所能积累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如果在教学中,时时加以联系,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学生能用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会到学好化学对生活有指导意义,增强了学好化学的决心和愿望。

“教无定法”,在教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资源,将形象化的教学法引入化学课堂,相信一定能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能使化学课堂焕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高职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动机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