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

时间:2022-10-22 10:16:59

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语言教育更应导入文化内容。本文论述了基础日语课导入文化的必要性,探讨了课堂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重点内容及方法,并提出了文化导入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日语;日本文化

语言是人际间交流的手段,学习语言目的在于在实际中运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 更要重视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如果不深刻理解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社会文化,就很难用该语言正确的表达思想、顺利的交流,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作为日本文化的载体,日语同样反映了日本民族文化特征。日语基础教学不仅是讲授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更应传授学生符合日语言语习惯和日本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方法,尤其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更有其必要性。

一、 基础日语教学中文化要素导入的必要性

首先,日语的表达特点,决定了日本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省略和委婉是日语表达特点之一。日本人在不言而喻的或是容易引起对方情绪不安或伤害对方感情的事情,一般会采取省略或是委婉、暧昧的表达方式。通过以心传心的默契,非形式语言的余味和余情来相互理解和共识。例如 “ちょっと…、けど…、ようだ、らしい”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日本人不主张自我、顾及对方处境、做事留有余地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这与中国人强调自我、言语率直、注重言语内容的思维恰好相反。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这种心理文化,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会产生很多困惑,交流不畅。

另外敬语的规范使用是日语的重要特点之一。日本人通过使用自谦语、尊敬语、郑重语等敬语方式,把内外、上下、远近的人际关系表达的淋漓极致。因为在日本社会中,非常注重内外有别、等级观念和论资排辈。在平时接人待物等人际交往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各自的年龄、身份、地位和分属集团等,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统一。例如:下课时,中国学生对日本老师说“ご苦さまでした”,日本老师可能会听而不快。这些由于使用错了敬语而造成的障碍。

其次,从目前日语的教学现状来看,有必要导入日本文化内容。

纵观中国的日语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授课内容也只是精读课,强调单词的记忆、语法的讲解、文章的背诵以及反复的替换练习。除了教材上的固有知识,学生缺乏对语言所植根的真实环境、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认知了解。学生即使能够说出一些语法规范句子,但是书本气息浓重,缺乏生活化和地道的表达,显得很不自然。又由于日语入门阶段,学习内容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由浅入深的日语学习中更觉吃力而放弃者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和热情尤其重要。基于语言与文化密切的相关,在日语课中增加文化的内容,能彰显语言的生命力和活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日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说出较为合格地道的外语,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导入的文化内容要灵活巧妙,自然适当,可以是知识文化,也可以是交际文化知识,尤其是其中那些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1.词汇教学导入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包括单词、短语、成语、谚语、格言等,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基础日语教材中的词汇尤为丰富,教师可选择一些体现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特点的词汇进行讲解。 例如:“”,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非常喜爱,每年都有关于“前”的报道和全民赏花的盛况。樱花花期虽短暂,却开得多姿多彩,轰轰烈烈,更是象征着日本人的人生。 “あなた”一词,是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在实际会话中,日本人则用的谨慎。因为“あなた”常常是婚后,妻子称呼丈夫时用的词汇――“老公”、“亲爱的”,初学日语的人往往习惯按中国的言语方式使用,会造成很多的误解和不妥;汉语中的“洗手不干”一词,在日本却成了「足を洗う,因为日本是稻作文化,劳作结束后需要先洗脚;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劳动以后需要先洗手;此类还有“背靠大树好乘凉”,日语用“大船に ったようだ”作比,两种说法虽反映的是同样的意味,但文化环境却不一样;基于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汉语用“像煮饺子似的”比喻人多, 日语则用“芋を洗う”作比。对词汇进行诸如此类的文化引申讲解,想必学生必定会对词汇有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更会对日语充满着求知的乐趣。

2. 语法分析导入

日语语法杂乱繁琐,一直是基础日语教学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法规则,更应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除了敬语以外,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等表示授受关系的句型,很好的体现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的文化心理和凡事为他人着想、体谅对方的处事原则。

例如:“山田请我帮忙开车”。受汉语影响,学生会说出类似①“山田さんは私にをしてもらった”。日本人则会习惯说成“(私は)山田さんにをしてあげた”。这是因为日本人的思维里只有“我主动为别人服务”,而没有“别人主动要求我为他服务”的观念。

3.言语礼节习惯导入

言语礼节习惯指在称呼、寒暄、介绍、拜访、邀请、接待、致谢、告别等社会场景中语言的用法。日语在这些方面的划分是非常仔细、周到的。

像“先生”这样的称呼,日本社会更是有严格的使用限定,它只能用在学校教师、医生及议员、艺术家身上,其他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贯以称呼的。在感谢对方的帮忙时,如果对方是日本人,使用“どうもすみません”表达感谢要好于“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因为前者不仅有表示感谢的意思,另外还包括“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的意思。在和日本人对话的过程中,听话者往往会使用 “はい”、“ねえ”、“なるほど”、“そうですか”或频繁点头来呼应对方。很多日语学习者对此感到不解,其实这也是日本人在会话中的寒暄、注重形式而非内容的语言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地道的言语习惯。

4.非语言行为文化导入

研究指出, 交谈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而70%的信息主要身体语言、声音控制、环境因素等非语言行为传达的。中国人以握手礼表示亲切、友好之情。日本人握手只限定在特殊场合, 如日本人与外国人, 候选人与选民, 演员和他( 她) 的观众等。日本人互相问候时,一般身体不接触,而用行礼、鞠躬的方式。从微微点头到弯腰90度不等, 以尊重的程度决定腰弯的程度。日本独特的“”文化,使日本的坐式礼节也颇为繁琐。坐姿分为“正座、割座、横座り、胡坐”等指在铺有塌塌米的房间里, 以跪坐的姿势,两手向前扶地, 头往下低。日本人也有区别于中国人的手势语。食指与拇指指尖做出圆圈来表示“金钱”,竖起小指表示女性、恋人,双手食指竖在太阳穴两侧表示发怒等等。辅以这些非语言因素,将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导入的原则

1.与教材紧密结合原则

日本文化导入是为基础日语课服务的,所以要遵循基础教材内容.教师要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备课, 从教材中挖掘可以导入文化内容的切入点。文化导入内容要针对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或是词汇、或是语法、或是会话、或是阅读等等,避免脱离教材.

2.适度性原则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化导入基础课又不是纯粹的日本文化课,导入的内容要防止过于宽泛.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应合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导入内容宜适当精炼,抛砖引玉,其味无穷.必要时可将文化导入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3.理解为主原则

在日语课中导入文化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日本语、日本人,以进行更好的外语交流。教师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讲解日本文化。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来尊重、理解日本文化,全面的看待异域社会文化。不能片面的加入个人的主观色彩,进行妄自的评判,以免对学生产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影响,从而影响学习兴趣。

当然,日本文化的内容在课堂中异彩纷呈的展现,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的学习、积累、研究,才能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储备库,适时提取,为学生打开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另一个丰富多彩的窗口。在教学的实践中,重视和坚持文化导入,让学生不断增加语言与文化的熟悉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岩.谈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

[2]陈永明.日本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秀文. 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M] .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4]张韶岩.中日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5]松本久美子.初日本コスにおける文化教育入案[J].长崎大学留学生中心纪要,1997

上一篇:独立院校运筹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要重在突出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