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战争:美国一流中学里的升学之路

时间:2022-10-22 09:07:00

阶级战争:美国一流中学里的升学之路

Lois Weis,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2013年当选美国教育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院士,纽约州立大学资深教授,是该大学体系的最高等级教授,也是世界公认的在全球经济、阶级与教育关系方面研究的重量级学者之一。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杜亮副教授之邀,她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进行讲学访问。2014年10月21日,在杜亮副教授的主持下,Weis教授在北师大英东楼进行了首场学术讲座,题为《阶级战争:美国一流中学里的升学之路》(Class Warfare: Driving Towards College Admissions in TopˉTier United States Secondary Schools),并具体介绍了她的一项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入学过程中阶级再生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教育学部师生积极参与此次学术讲座,并与Weis教授主动交流,极大地深化与加强了对社会阶级生成和教育议题的探究。

一、研究缘起

Weis教授早期主要关注美国经济、社会变迁与工人阶级的教育、日常生活,其《工人阶级没有工作》(Working Class without Work)与《阶级再联合》(Class Reunion)运用民族志主要探讨美国经济“去工业化时期”失去工作的白人产业工人阶级是如何将自身重塑为一个新的群体的,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她将焦点由底层阶级转向社会中的特权阶级,这并不意味着她不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相反,要更好地理解社会再生产的运作机制,必须同时关注社会优势阶级的教育经历、阶级文化,探究他们是如何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及权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之所以选择大学录取过程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一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不同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也有不同于欧洲的特点。申请者除了参加考试外,还要准备一系列材料,通常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大学录取是对学生档案材料和考试成绩的综合审核,有些学校会要求学生有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的经历。有的学者把被大学录取称为“神圣的时刻”。美国高等学校的排名不仅仅是对其研究能力的评估,还是家长选择学校的重要参考,而且学校社会声誉也至关重要。

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社会结构及高等教育都在经历一系列的变化:一是美国国际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亦即全球经济结构与美国国内经济的变化。二是,目前美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50%以上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业门槛相对提高,对社会的中上阶级来说,其子女只有进入特定的精英高校,才能跻身于社会的中上阶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时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美国高校招生已从地方性或国内竞争变为国际性竞争,这对美国本土学生形成一定的压力。所以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的竞争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这给传统意义上的中上阶级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迫切地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精英大学,延续自身的阶级身份与地位。

所以,她认为美国社会的变化使整个社会的各个阶级都有一种焦虑感,包括以白人为主的富裕的中上阶级。他们需要动用所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通过复杂的高校申请过程,帮助子女进入美国的精英大学,从而维持自身中上阶级的社会地位。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大学录取过程与阶级生成过程紧密相联。因此,考察美国社会优势阶级面对社会变迁时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子女进入顶尖大学,是探究美国中上阶级文化、教育与再生产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二、研究方法

许多学者除了会用马克思阶级分析模式进行研究外,还常常会运用田野研究或民族志的方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探究阶级形成的过程,如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也参与了此次讲座)的著名研究,不过Weis教授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社会中上阶级。她将研究采用的方法论命名为“双焦点”,一方面聚焦于社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田野研究与民族志的方法聚焦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她强调应运用动态的视角理解社会结构,这是她不同于Willis教授的地方,并指出当时Willis教授研究的英国社会相对比较稳定,主要从静态层面诠释社会结构。

Weis教授的这项研究持续两年时间,进行多点民族志的调查,选取三所学校作为其研究地点:一是一所位于郊区的、富裕的公立高中――坎农代尔(Cannondale);二是一所男女生同校的私立学校――马修斯学校(Matthews Academy),学生主要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及上层移民家庭;三是男女生同校的马修斯学校和一所女子学校――布拉德福学校(Bradford Academy),选取其中低收入的、处于社会中下阶级的学生进行研究,对他们进行两年追踪研究,从中学一直到他们进入高校。

在“双焦点”方法论的指导下,她的研究聚焦于结构和生活层面。在结构层面,有三个方面的研究背景:一是美国在国际经济地位上的变化,亦即全球经济结构与美国国内经济的变化。二是高等教育中学校分层与阶级生成间关系的变化。由于高校分层发生很大变化,对社会的中上阶层来说,只有进入特定的精英高校,才能跻身于社会的中上阶层。三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美国高校招生已经从地方性或国内竞争成为国际性竞争。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传统的常青藤大学,在过去,哈佛主要在美国东北部招生,特别是波士顿地区,耶鲁大学主要在波士顿以南地区招生,哥伦比亚大学主要在纽约地区招生,普林斯顿大学主要在南方及其附近地区招生,这种招生的地区性比较明显,但现在均变为全球招生。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背景是教育的扩张未必会带来教育机会的扩大或是教育机会的平等。一种现象称为“最大化维持不平等”(MMI),即只有当上一阶层将某一层次的教育完全占有之后,这一层次的教育才会对下一阶层开放。另一种现象称为“有效维持的不平等”(EFI)。纵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阶层的人都能够大学毕业,但在高等教育内部却发生质的分化。例如,之前只要学生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能保证进入中产阶层,现在却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严重分化,为了进行有效的区分,不同阶层的人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从而决定其最后的社会位置。

Weis教授主要关注美国社会的中上阶级面对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变化是如何采取措施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的,秉持其一贯的研究思路,将教育过程与阶级形成、再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结构与能动性关系的认识。

三、研究发现

Weis教授在此次讲座中着重介绍家长是如何积极参与子女的大学申请过程的。苏珊和罗伯特是其中的两位受访者,他们是欧洲移民。起初,他们认为申请美国高校,考试是最重要的,并未意识到申请过程中需要很多细微的技巧,之后他们才逐渐意识到参与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这个过程极具竞争性。家长一般会先送子女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再宣传子女所做的具体事情,这是一种竞争策略。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进入精英高校的竞争在生活层面是非常细微而激烈的。同时,仅仅参加这些活动远远不够,做完之后必须有效地把它们写入高校的申请材料中,表达出参与活动的过程所得到的收获及其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尽管中学校方认为申请大学的过程不可控制,但家长则理解为这是他们可以控制的过程,通过种种策略,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以及各方面资本,对申请大学的过程进行积极干预,以确保自己的子女能够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精英高校。如果一个学生申请二三十所的高校,他们的家长可能需要去每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每所学校的不同要求,决定其子女是否适合申请该所学校,如果适合的话,便要根据学校的特别偏好,个性化地准备申请材料。美国高校对申请者通常会做出三种答复:接收、拒绝或是进入等待名单。这种机制让整个大学的申请过程变得更加繁杂。如果一个学生被五到十所高校接收,在被接收之后,各个高校会组织“录取学生开放日”,家长将需要再次去这些高校进行考察与比较。然而,这种从最初精心的准备过程,到家长运用他们各种各样的资本、资源卷入学生的大学申请过程,已经成为精英私立中学的典型,成为标准化的过程。

四、女性在新阶级生成中的关键性作用

性别视角对新中产阶级生成会有什么影响,女性会发挥哪些作用,这些也是Weis教授的一项研究。她从性别的角度,研究了新阶级生成过程中教育与性别的直接作用关系,认为在新的中产阶级生成过程中,性别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子女能够跻身于精英高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亲施加的控制。母亲不但会激活她们自己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资本,以在高等教育招生过程中创造“区别”,而且通常还会有意地控制整个过程,试图选择性地参与招生过程。在这新阶级生成的过程中,女性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女性的大量工作与积极投入子女申请大学的过程,实现新阶级的定位。这与传统研究中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仅仅是性别身份建构的参照物不同,在新的中上阶级生成的过程中,女性占有中心地位,男性只是配合的角色,整个申请大学过程的操纵是由女性完成的。

然而,有很多女性学者并不同意她的观点,认为参与申请大学过程只是女性家务劳动的一部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女主内”没有分别。但Weis教授认为这有根本性的区别,因为传统的家务劳动不会生成新的阶级。根据Weis教授的观察,女性在新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问题探讨

在此次讲座的提问环节,在座学生及Weis教授、Willis教授和杜亮副教授对众多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与观点碰撞。如有学生提出,黑人与白人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是否是公平的?对此,Weis教授认为,一些有色人种最后的去向也非常好,他们进入精英高校的机制与之前提到的过程有所不同,但其种族因素本身对他们进入高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此外,Willis教授提出,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完全不同,中国的高考分数是唯一的入学指标,而美国的档案审核制则需要各种各样课外活动、社会服务的经历证明,这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而中国的高考分数与资本的投入没有很大关联。杜亮副教授则认为,我国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存在明显且公开的分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无法进入好的小学,则无法进入好的中学,进而就无法进入好的大学,因此,大量的课外特长因素被卷入其中。

师生研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为何中学校方并不支持家长卷入学生申请大学的过程。Willis教授认为,美国的精英高校大多是私立学校,这些高校需要社会中上阶级的进入,保持其高校的学术声誉,所以高校招生非常复杂,一方面要确保有足够的社会优势阶级,从而维持与该阶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要保证社会中一些最聪明的人进入,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在这个过程中,种族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高校招收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其实,这也是推动种族多元化的过程。

阶级与阶级文化的生成过程非常复杂,很多精英也并未像我们想象中的去往华尔街,占据社会上层地位,他们中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活动,这也是精英高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导社会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同阶级的文化与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都是非常复杂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再造汽车后市场业务模式 下一篇:张燕玲:中华民族发展还应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