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新增院士赵进东

时间:2022-10-22 08:12:27

2007年岁末,两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进东教授榜上有名。这次成功当选院士,使得一向不愿接受采访的赵进东不得不勉为其难地走到了前台。对于采访,他刚刚开始有了一点角色意识,当选院士之前一个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从此开始了武汉,北京两头跑的生活。

为了工作,赵进东对于媒体的态度有了一点点的改变。不过2008年初,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室,面对组织单位约好的几家新闻媒体记者,赵进东第一个反应还是有些吃惊“不是只有一家新闻单位么?”组织者只好解释道:“因为您太忙了,好不容易答应接受采访,所以几家新闻单位就一起来了……”

一下进来好几位记者,并不宽大的办公室马上显得很拥挤,赵进东一边给大家拿椅子,招呼大家落座,一边把办公桌上堆放的文件、资料匆忙整理一下,随即拿起电话跟学生说,“快去帮我买几瓶水。”“办公室的热水器坏了很久了,一直没修。我这里乱七八糟,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当记者们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随之而来时,曾被媒体报道说不善言谈的赵进东却是轻松自如,侃侃而谈,让记者们看到了这位科学家更多的侧面。

藻类研究专家

2007年夏季,太湖之滨的无锡受到大面积蓝藻的污染,太湖、巢湖等水域的污染面积达几百公里,一时间居民连饮水都告急,甚至出现商场的饮用水脱销的现象。位列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之中的无锡因此而使形象大打折扣。在一片对蓝藻的口诛笔伐中,国人开始对于蓝藻有了一些认识,在大多数人眼里,蓝藻就是此次水源污染的罪魁祸首。

在藻类研究专家赵进东看来,蓝藻是一种对于人类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蓝藻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类别,很多人是因为这次太湖蓝藻污染才对它有一点了解,但其实蓝藻在30亿年前就出现了,正因为它的出现才有了氧气,而且是惟一的一次因为生物而改变了地球……”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可以作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赵进东主要研究的是蓝藻中的固氮细胞。他在对蓝藻的研究中,发现蓝藻细胞分化,可以使细胞具有固氮的作用。“空气中氮的含量占了80%以上,一旦庄稼具有了自身固氮的功能,农民就可以不再使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化肥原料。这样既减轻了污染,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海洋中的蓝藻在光合作用下,也可以固氮,进而减少污染。巴西虽然有60%的森林覆盖面积,但他们在固氮方面的作用还不能和蓝藻相比。”

谈到这次太湖流域的蓝藻污染,赵进东说这是蓝藻的负面影响,由于近几年的环境污染加重,加上一些地方的不科学养殖,过度开发,在太湖、巢湖、滇池等都有大量微蓝藻,微蓝藻刚开始时看不见,但长出来以后就把光遮住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后,它就开始腐烂,严重影响水质。赵进东说,这种状况也是人类对于自然没有充分保护,过度利用的结果。“有时候,人类太贪婪了一些……其实我们的祖先在耕种过程中就很注重环保、自然……”

蓝藻污染现象属于世界难题,而且通常只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中国的蓝藻污染尤其严重。而赵进东科研团队的研究在蓝藻水华方面走在我国的最前沿,赵进东说,在蓝藻研究中,只要人们说到中国,就一定会想到北京大学他们的研究团队,这是他们的骄傲。

结缘蓝藻25年

赵进东与生物学的初次接触,是在1976年他结束了两年多的知青生活后,顶替父亲回到重庆师范学院做实验员,当时他负责给别人演示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的标本,这算是他和生物研究最早的接触。

那时候,赵进东选择到学校只有一个很简单的目的,就是想找机会学点东西。1977年,他考入西南师大生物系。

“真正把我带入藻类研究领域的,是黎尚豪院士,到现在已经20多年。”

1982年,赵进东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读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藻类学家黎尚豪院士,水生所的胡征宇、徐旭东等研究员,都是他的同门师兄。

由于导师在藻类研究方面的影响力,1984年中科院水生所争取到了一个留学美国的机会,被很多人视为拦路虎的外语考试没有难倒赵进东。1984年,硕士毕业的赵进东被公派到美国留学。到了国外,最先面对的就是语言关,赵进东记得第一次用英语在研讨会上演讲的尴尬“讲完以后,会议室的灯亮了,看着在座各位的表情,我就知道,我的破英语谁都没听懂……”

在美国10年后,1994年赵进东选择了回国,被聘为北大副教授。后来许多媒体问他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国,赵进东曾引用了他看到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写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回来不需要理由,待在国外才需要理由!”结果媒体就把这句话说成是赵进东的话,至今,接受采访时赵进东仍不忘纠正,“如果按照科学术语来讲,就是引用不当。”

早在美国期间,赵进东就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就取得突破性进展,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多次,SCI刊物先后收录其发表的论文20余篇,并获美国技术专利一项。回国后短短几年时间里,新开研究生、本科生“植物生理学”、“光合作用”等3门课程,并主持多项重要科研项目。1998年,他在蓝藻分化和发育与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成果发表在著名的《美国科学学院院报》(PNAS)上和ARCH,MICROB101上,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并应邀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刚回国时,生命科学在我国基本上还是新兴学科,研究大多还是传统分类,而国际上早已开始细胞分子方面的研究,赵进东的工作几乎是从头开始。1995年,赵进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此后,赵进东一直研究多细胞蓝藻的固氮细胞。几年后,他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美国科学学院学报》上发表4篇论文,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至今,SCI刊物先后收录其发表的论文50余篇。

如今,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虽然跟西方国家还有差距,但在某些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赵进东说“科研人员要出成果,一定得选准学科的发展方向,问出正确的问题,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在科研上,赵进东每年并不过于追求申请很多经费,而是尽可能用少的经费干更多的事情,这也是他的骄傲。

难忘青春岁月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赵近东几乎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当知青,回城工作,考大学,读研究生,出国,回国……

赵近东说,初中之前,几乎没有老师会认

为他是一个好学生,那时候赵进东逃学一两个周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还时不时搞点恶作剧,当时正是“”期间,父母亲双双被下放,3个姐姐也不在身边,才10岁的赵进东就开始一个人过日子。

高中成了赵近东的转折点,有一次深夜,已经睡了一觉的母亲醒来发现赵进东的房间还亮着灯,母亲不知道这个一向调皮捣蛋的儿子又在鼓捣什么,好奇的母亲悄悄地走到窗外探望,当时的画面让母亲很是吃惊: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向顽皮的赵进东居然趴在桌上学习,桌子上散落着他的书本,专心致志的赵进东压根没注意窗外母亲站了很久。第二天,母亲仍然在窗外静静地看着,第三天,依然如此……或许这是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又作大学老师的父母期待已久的画面。很多年后,赵进东依然清楚地记得母亲曾经跟父亲多次讲起的这个片断,如今当选为院士,他却再也没有机会告慰一直对自己满怀期待的父母……他说“我觉得我的父母其实很会教育孩子,我那么调皮的时候,他们没打过我,没骂过我……看到我学习,他们也没有表扬过我,要是当时他们表扬我,没准儿我就不学了……”

从那个时候起,赵进东开始觉得学习是最有乐趣的事情,他开始找各种能找得到的书看,数学成了他的最爱,熬夜做数学题成了最能吸引他的事情。暑假,重庆酷热难耐,赵进东学习累了,就开始练毛笔字,找一块毛巾,垫着胳膊,一个小时后,毛巾汗湿了,他才放下笔去玩一会儿。

除了学习,运动场上赵进东也是主力。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他样样喜欢,还曾是重庆南开中学足球队的成员。采访时,赵进东还兴致勃勃地说刚刚找到了一张特别珍贵的校足球队合影的照片“那个由18人组成的足球队,其中有11人进入了专业足球队,还有一个进入了国家青年队,如果不是长跑不太擅长的话,我就进专业球队踢球去了。后来当了四川全兴队教练的余东风,人称少帅,当年可是我们的板凳队员!”赵进东得意地笑了。

当赵进东无法逆转下乡的命运时,他已经习惯了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四川忠县当知青那两年,他在生产队一年出工300多天,每天工分最多是9分钱,队里根据得工分的多少,给他发红薯、谷物……在他隔壁的仓库里,经常可见老鼠、蟑螂和蛇,“那段日子使我受到很大锻炼。”闲暇时,他背唐诗宋词,练习书法,抄俄罗斯诗人的诗,看《鲁迅全集》……赵进东对于未来没有什么期许,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老鼠、蛇的出没对赵进东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老鼠吱吱地上蹿下跳,穿墙打洞,生活的全部意义似乎就是学习等待,就是在那段时间,赵进东的眼睛也近视了。

那时的赵进东压根没想过上大学的事情,他只是按自己的喜好看书,一切随遇而安!

赵进东说,在他背过的诗词中,自己最喜欢的是《黄鹤楼》,或许潜意识中还是有一些武汉情结,当年曾在武汉读硕士,现在又回到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

不得不说的奥赛

在采访中,几乎每次赵进东都绕不开关于奥赛的话题,现在他还是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早在1996年和1997年,赵进东先后担任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并代表中国申请到了2005年的第1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奥赛承办权,随后宣布辞职。到了2003年,在大家的一致诚请下,卸任后的赵进东再次走马上任。

由于第1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参加的国家最多,参赛的人数最多,组织得力,时任奥赛委主席的莫拉瑞斯称赞说,“这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比赛!”为了防止有学校和家长找自己给学生辅导,”我走到全国任何城市,不敢透露自己这层身份。”“全国生物奥赛主任”的职务,在赵进东看来“敏感”得很。

对于奥赛,赵进东说这种形式的确使一些喜欢生物的学生有了一个展示的机会,他清楚地记得,在2005年举行的第1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武汉二中学生周舟获得金牌,并被保送至北大生命科学院。但当很多事情和奥赛挂钩以后,就免不了多了一些功利的东西,有时候也就成了一种负担。

或许是因为自己从小的经历,赵进东主张孩子一定要有玩的时间,现在赵进东要湖北、北京两边跑,不能多陪在女儿身边,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儿,多少有些愧疚。他说,一些家长对孩子关心过度,要求孩子既会打篮球,又会弹钢琴。这种教育方式他不赞成,“我希望,我的女儿就做她自己。”赵进东甚至特别庆幸女儿在排名第三的重点班“阿弥陀佛,她没有在最前面的那两个班。”

当记者问,如果赵进东生活在今天的环境,他会不会更成功,他说,人没办法做实验,没办法放在两个不同的实验环境里对比,也许在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他会更成功,也可能会做不出什么成绩。

对于今天的成功,赵进东说,是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的天分,不少的勤奋,很多很多的运气,并且始终运气比较好。“人过了40岁,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可以谋生,这就是成功!”“即使我现在不是院士,不是所长,但还是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也可以满足基本物质需要。”

(封面、配文摄影 高海涛)

赵进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出生,1977年考入西南师大生物系,毕业后考取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研究生,1984年赴英留学。1990年获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美国宾州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被聘为英国加州ABI公司研究员。曾获美国技术专利1项。1994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至今。

曾先后获得美国李氏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等资助。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一篇:《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川工作绿色通... 下一篇:可与石头对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