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审计工作

时间:2022-10-22 07:37:08

追忆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审计工作

自1937年陕甘宁边区建立第一个审计机构起到1950年初陕甘宁边区审计处正式撤销,前后共经历了13年。在此期间,由于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审计机构也随之频繁变动,时而独立,时而合并,总的来说,边区的审计机构是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中。其发展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 初始阶段(大约从1937年初到1939年底)

陕甘宁边区的审计机构的成立时间,一般地说,可以按边区政府正式成立之时算起,但事实上,它早在边区政府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1937年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就已设立国家审计委员会,委员会的主席是谢觉哉同志。应该说这是边区第一个审计机构。这个国家审计委员会,基本上是沿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所设的审计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但对于它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情况等,目前发现的史料很少,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已有资料可以看出,当时审计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红军刻苦节约的优良传统,防止腐化浪费,增加建设支出。其工作重点是审核各机关部队的经费开支是否合乎手续,使用得当。1937年2月国家审计委员会与中央财政部还共同制定了中央机关的开支标准,规定各机关的经费必须按照缩编后的人数,按月编预算,连同花名册报审计委员会审批。凡未经过追加预算,或事前未得到审委会同意,对某一项目自由超过预算限度之外者,概不承认此项开支。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在边区政府下设立了审计处(从有关资料发现实际上边区审计处同其他政府机构一起,在1937年5月就已经基本形成并开始工作了)。这表明随着革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机关、部队人数的不断扩大,行政经费支出急剧增加,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政府必须有一个稳定可靠的财政,才能适应抗战的需要。为此,边区政府一方面加强了财政管理,实行了统一财政的方针,另一方面设立了审计处,以便配合统一财政的措施,大力克服当时财政收支比较紊乱,不少地方存在的自收自用,各自为政现象。至1938年3月,边区审计处曾一度由政府的直属机构改为财政厅下属的审计科。1939年1月边区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并于4月正式公布。《条例》明确规定了在边区政府下设立秘书处、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和审计处八个机构。并原则规定了审计处的以下八项职权任务:(1)审核全边区行政机关之预算决算事项;(2)审查全边区行政机关之公有物事项;(3)审核全边区征税征粮及其他有关机关之收支证据事项;(4)审核金库收支事项;(5)审核公产估价变卖事项;(6)审核公营事业之收支事项;(7)审核由政府补助民营事业之收支事项;(8)关于贪污、舞弊及浪费事件之检举事项。

以上资料充分说明了当时边区赋予审计处的法定地位和权威性是很高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由于当时整个边区政府机构才开始建立,各方面的管理基础都很薄弱,加以审计人员严重缺乏,审计处的具体工作人员只有一、二人,很不适应工作任务的要求。因而实际上只是对边区行政机关之预算决算进行审批。

(二) 审计隶属中央财政经济部阶段(大约1939年12月至1940年10月)

由于准备新的高潮。对边区实行了封锁,造成了边区财政经济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边区党政一方面发动了广大军民,开展了生产运动;另一方面,严格地实行统一财政收支,严格建立预决算制度与会计审计制度,发扬艰苦作风,进一步防止财政上各自为政和贪污浪费的现象。

1939年12月,党中央财政经济部建立了会计处和审计处,对陕甘宁边区党政军的经费支出加强审计,这时边区审计处也告撤销。当时中财部审计处的领导由财政处副处长李更新兼任。审计处约三、四人,对各单位的正常经费预算,是按人马多少与标准制度审查核准预算数,进行拨款。开支后编造决算,附单据送审,经审查后进行核销。对部分实物,如办公的笔墨纸张等,曾实行过实物供应,在审核经费金额时对能供给的实物进行审查。

(三) 按系统分级审计阶段(大约从1940年10月至1942年7月)

当时掀起了第二次高潮,对陕甘宁边区进一步加紧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使边区的财政经济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渡过难关,党中央和边区党政号召广泛开展边区经济建设,实行生产自给的方针,以解决经费供给问题。在发展自给生产的新形势下,财政预决算和审计制度,由集中管理转向按系统分级管理。中央财政经济部于1940年10月宣告撤销,并按党中央机关、军队系统、边区党政系统分别设立三个财政经济处,统管所属单位的财政经济工作。财政处下都设有审计科,对所属各单位的经费预决算进行审计。这时,名义上恢复了边区审计处,与财经处并存,实际上具体工作由财经处下设的审计科办理,依问题性质决定用审计处或审计科署名。开始时,审计处长由财经处处长曹力如兼任,当时曹还兼任财政厅副厅长,副处长为刘约三。审计科共有工作人员约四、五人。至1941年8月,由黄亚光接任财经处长兼审计处处长,副处长仍为刘约三,审计科增加到六人,科长为张维培,副科长为伍海鸥。(当时姓毋,后改姓武)

1941年9月后,边区财经处宣告撤销。将原管会计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分别移交给有关部门,审计处始行独立,负责审核边区及地方一级经费决算,而预算则交财政厅审核。1942年2月,边区政府在第一次整编时确定审计处的编制为12人,1942年8月,边区第二次整编,确定审计处的编制为9人。此时审计处的名义仍继续存在,但实际上已合并于财政厅。

在这一阶段,各分区、县、市也开始设审计员。1942年1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中规定了:在县政府下设审计员,“专司审核县区征粮及金库收支、公产收入及县经费预算决算事项。”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边区的审计工作有较大进展。审计处按照整编的要求,在提高工作质量,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起草了《陕甘宁边区审计处规程》(草案)、《各分区县市审计工作暂行规程》(草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本身力量,提出了:审计处目前的工作范围,是审查边区政府所属机关、部队、学校的财政收入与自给生产的收支,审计的目的在于监督与帮助边区财政与生产自给政策之实施,更有效地、迅速地达到财政上的统筹统支与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审计处的职责任务为:审核机关、学校及分区各县的决算是否和预算相符;审查一切临时预算是否必要,有无应增减之处;审核边区政府所属机关学校团体人员马匹的编制是否符合精兵简政的原则,是否合理;审查自给生产计划与实施是否符合政府总的原则,管理是否合理;必要时得派人下去详细抽查;按期将审核结果报告政府委员会;总结好的经验坏的教训,予以公布和教育;有计划地训练培养审计干部。提出了在边区政府委员会下设一审计委员会,边区审计处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在一些附属单位较多的大机关设立审计工作部门;建立分区县市的审计机构;加强调查研究;同财政厅明确划分职权与任务等一系列设想和建议。另外,从边区审计处《1942年工作计划大纲》可以看出,当时的该处工作计划纲要是全年分月对主要工作进行安排的,然后逐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进行检查总结的,工作逐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同时,在边区审计处的工作中,始终把调查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与审计工作紧密相结合。

(四)审计工作划归财政部门阶段(大约从1942年7月至1946年12月)

1942年7月边区政府审计处撤消后,审计工作划归边区政府财政厅负责。先后由该厅的二科和三科主管,李云和郭艾正曾任科长,伍海鸥任三科副科长。

这段时间相对较长,但挖掘出来的审计史料则很少,尚难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审计工作的概貌。只是大体可以使人感觉到,当时边区正大力鼓励发展生产自给,用这部分收入来解决经费的不足,对于生产自给的收支,财政和审计部门是很少过问的。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对于促进边区发展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好转,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放松了必要的管理和监督,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表现在财政与审计不了解全部实际收支情况,而各机关则形成了自筹自支、各自为政、苦乐不均、浪费等流弊。

(五)审计工作重新独立阶段(大约从1946年12月至1949年5月)

抗战胜利以后,边区的财政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支扩大,收入大减,自给生产的基础遭受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财政预决算制度和审计制度被削弱了,从而造成了边区财政的很大困难,在这一形势下,边区政府一方面着手整顿和健全财政制度,同时于1946年12月命令重新成立边区审计处,由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兼任审计处处长,郑亦胜为副处长兼第一科科长,伍海鸥为副科长,钱萍为第二科科长,蒋连穆为秘书。

与此同时,边区政府还命令,各分区设财政分处,内设审计员一人。还在所的《陕甘宁边区建立县财政自给大纲》中规定:县的最高审计机关为政府委员会,日常审计事宜,应由县财政科办理。

审计处建立不久,刘景范同志就边区审计处的职责、任务、机构和开展审计工作的步骤、方法,以及1947年上半年的具体工作任务等问题系统地向西北财委会贾拓夫同志提出了意见。其中在上半年任务中,提出了起草颁发审计条例,建立起军政系统的审计机构以及审查了解各机关部队家务等工作安排。这些设想和工作安排,由于军队进攻边区,我军撤离延安而告中断。

1948年春,在我军收复延安前夕,中共西北中央局曾设立审计委员会,对机关、部队的一些经费临时预算事项开展了审批。审委会的负责人为马文瑞和王子宜。三月间,该委曾先后三次在当时边区政府所在地雷家沟召开座谈会,讨论了《陕甘宁边区暂行审计规程》(草案),为以后公布的《审计条例》进行了准备。4月,边区开始筹建审计处,着手抽调干部,接收文件,了解情况,建立制度等项准备工作。7月,西北局常委决定:“在审计委员会下及财经办事处下设审计处,为审计工作的日常办事机关,并以黄亚光同志为处长。”

1948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部,中共西北中央局联合命令公布了《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条例》,《条例》中对边区审计机构的设置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审计方面为边区决审权力机关,下设审计处,为其日常办事机关;各级党政军分别建立以下审计机构:

1.晋绥行署设审计分处,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联防军后勤部、西北局秘书处各设审计科。晋绥行署之审计分处受晋绥财委领导,边区政府秘书处、西北局秘书处之审计科受秘书长领导,联防军后勤部之审计科受后勤部长领导。

2.陕甘宁边区晋绥行署所属各分区设审计室,受分区财委领导。

3.各县设审计员,受县委统一领导。

4.为实行经济民主,各级政府、机关、部队、学校等,应按伙食单位,以民主选举,组织经济委员会,为审计机构之基层组织。

与此同时,在1948年9月《西北人民野战军审计工作暂行条例》中规定了:在团以上各级财委会兼审计委员会,下设专门审计机关。野战军一级设审计处主任1人,审计员7至9人;纵队设审计室主任1人,审计员4人;旅设审计室主任1人,审计员2人;团设审计室主任1人,审计员4人。

在这一阶段中,审计处的主要工作是制订和贯彻《审计条例》,审批修复战争破坏的开支,以及解放战争在西北迅速发展而发生的新的经费开支需要。

1948年11月,为了协调审计工作与财政工作的关系,西北局决定,审计处与财政厅合署办公,并大体划分了两家的分工关系。

上一篇:卓越绩效管理观下的内部审计胜任能力分析与构... 下一篇:关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