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药间作技术推广与应用

时间:2022-10-22 07:33:29

林药间作技术推广与应用

[摘要]:间作套种技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指在同一田地上生长时间相似、生产季节相近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按占地宽窄比例,分行或分带种植的一种种植技术。发展林药间作模式,既可以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同时在林业经营过程中也能够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为当地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药间作;技术推广;推广应用

[引言]

农林系统是传统的轮垦农业以及林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木本植物栽培与作物栽培相互,基于农学、林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加强科研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农业与林业的完美融合,彼此促进之间的发展。加快建立林药间作技术推广与应用,确保这一产业的科学、规范、合理、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几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1.1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是在林间空地上种植耐阴性较好的中药类植物的经济模式。云南省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被称为中国的“药材之乡”,有着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云南出产的药材种类多达1000多种,约占全国药材的70%左右。种植较多的药材有滇重楼、三七、茯苓、天麻、龙胆草、铁皮石斛等。云南林药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云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珍贵稀有、生长周期短、市场价值高的药材,是一种典型的短期高资金投入,短期高价值收入的有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1.2林牧草模式

林牧草模式,是充分利用林下的自然环境资源,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投入,选择合适的家畜、家禽种类在林下进行合理养殖的林下经济发展经营模式。云南省依托高原优势,结合多山地的地理特征,以林下生态黄牛、山地土鸡、小香猪、黄山羊等为主的高原生态畜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还在林下套种牧草,产生了很好的效益。林木草模式的特点是集中圈养,以较高品质的禽畜肉类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出栏周期比一般的畜牧业周期要长,但是其附加值也要比一般畜牧业周期高,而且在林下套种牧草,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其出栏周期长的成本问题。

2、发展林药间作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对中草药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野生中药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其中有些种类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而由人工培育种植代替的中草药材,存在使用农药化肥污染、追求速生丰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问题,导致药材的药效低,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同时,人工培育种植药材在技术、营运管理和知识产权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利用山地、林地、荒地等进行中草药种植,开展林药间作,促进优质、特色的生态药材生产,是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途径。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无公害药品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现代林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重要一环。

3、间作套种技术要点

3.1提高认识,积极创建示范基地。林业制度改革后,林地分给当地林农,可以有效调动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对于目前林农中诸多问题如有的认为没有前途,对林药的收益表示怀疑,降低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有的纯作为副业,有收益就算创收,缺少系统规划和长远安排;有的认识很简单,把林药培育等同于一般农林业,对其综合利用的价值认识不足的现象,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他们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还林树木品种的不同也决定了可利用种植的时间的长短,也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例如,针叶林、阔叶林、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中落叶和常绿针叶对药材种植的要求和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

3.3还林地和天然林地的地貌、地势、土壤、林木的品种和密度的不同也决定了种植品种的不同,如,平坡地、坡岗地、丘陵地、沟洼地等种植的品种都有所不同。有的药材品种耐旱,有的药材品种耐涝;有的药材品种是采收地下根部,有的药材品种是采收地上茎或叶或种子;有的药材品种是深根类,有的是根茎类,有的是块根类,有的是鳞茎类,有的喜荫湿,有的不耐涝,所以对土壤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同时也对药材的品质和采收成本有很大的影响。切不可盲目。

3.45注意r林间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系统耗水量的大小主要受蒸腾强度大小及土壤含水量变化两方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农林间作系统可通过减小地表径流和增加地面覆盖等方式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此外,受农林间作系统小气候变化的影响,地表水分蒸发量减少,蒸散量降低,使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多数的研究表明间作系统中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利用率高于单作模式,其可能原因是间作复合系统中的林木可降低作物蒸发蒸腾,但也有研究认为间作会增加系统中作物叶片温度和气孔导度,进而增加作物蒸腾耗水,使系统总耗水量增加。并且很多相关研究发现,间作系统中林木与农作物对于土壤水分的激烈竞争导致作物生产力的降低,但农林间作系统中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在土壤中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互补作用,土壤中的水分利用率就会提高。

3.5生态适应性原则。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气候土壤条件对中药材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药材品种,对气候、土壤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药材种植必须因地制宜。品种选择总体上应遵循生态适应性的原则。根据坝上地区的自然条件,该地区种植药材应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风的特性。同时坝上地区土壤中沙粒含量较高,土质疏松,有利于根部生长,而因该地区植物生长期短,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因此应优先选择以根入药的品种。

结语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众多、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阻,生态失调。而农林间作模式从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的角度为以上问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它是改善土壤品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忠冉,谷欣,李先喜,王继峰.油用牡丹间作套种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13(04).

[2]谷瑶,朱永杰,姜微.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综述[J].热带农业科学,2015.

上一篇:七叶树播种育苗技术初探 下一篇:合并丙肝不影响艾滋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