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日记——羽翼下的坚守与信念

时间:2022-10-22 07:29:17

行走日记——羽翼下的坚守与信念

地点:天津机场

时间:9月19日中午时分

追随着候鸟迁徙的脚步,发现团队终于来到有着“候鸟栖息天堂”之称的北大港湿地的所在地—天津。

怀着急切的心情,我们下了飞机随即赶往滨海新区,与我们此次目的地的守护者王建民会合。王建民是由知名公益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所推荐的,他是一名生态摄影师,拍摄过数万张鸟儿飞翔的照片。

在他不大的工作室里,四面的墙壁上几乎挂满了他拍摄的鸟类照片,一张张、一幅幅,仿佛诉说着他与鸟儿们的那些事儿,包括那些救助鸟类的感人故事,比如说2012年北大港湿地发生的东方白鹳集体中毒事件。

11月11日那晚,王建民、王建华这群志愿者只能默默在湿地旁守护到凌晨 ,期间一直都能听到芦苇丛中东方白鹳的哀鸣声,王建民回忆说:“那声音仿佛就是在向人类求助,异常凄凉。”他们就在那里守了整整一夜,天刚蒙蒙亮,他们迫不及待地下水到芦苇丛、池塘里去寻找,找到的却是死去多时的水鸟,仅东方白鹳就有20只。看着死去的东方白鹳躺成一排 ,一些志愿者忍不住当场失声痛哭。王建民心中十分难受,东方白鹳全球目前总共仅有2500多只,一夜之间便失去了20余只。

此次的救助从2012年11月11号到2012年的12月24号,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建民、王建华这些志愿者们一直悉心照料着东方白鹳。24号放飞的那天,他们看着200多只东方白鹳在天空盘旋,仿佛在与他们做最后的告别。终于,它们向着南方越飞越远……

不幸中的大幸,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强烈重视和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唤起了大家对国家保护动物的保护意识。

地点:天津滨海新区

时间:9月20号

中午时分,我们向天津北大港湿地出发,途中遇到不少大学生群体。有北京林业大学的志愿者,还有天津外国语大学候鸟护航者协会的会员们。在东方白鹳事件后,护航者协会的会员们深刻认识到湿地及和候鸟保护的重要性,现在他们每周都会坚持来到北大港湿地进行巡护。护航者协会会长任胤说:“刚开始来的那段时间,常听见枪响,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现在基本没有听见打鸟的枪声了。”

初秋的北大港湿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水面波光粼粼,天空纯净而高远。在守护者们仔细观察下,发现不少“先遣部队”已经飞了回来。王建民相信,很快就能看到东方白鹳的身影了。

王建民小时候就是在北大港湿地长大的,当时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好,鱼跃鸟鸣。但现在随着不断的开发建设,环境遭到破坏,王建民黯然道:“看着很揪心,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恐怕再也看不到湿地和候鸟了。我一直用镜头记录着大自然的美好,记录着湿地的过去和现在,也希望通过我的行动,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坚持,让湿地的明天依然美好。”

而在此次与我们同行的志愿者中,有两位志愿者也特别引人注意。一位是来自深圳的志愿者袁哲,和而另一位是来自北京的志愿者王钇淼。

连续两日的参观考察,袁哲都用心记录着所见所闻。他说:“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当人们忙于为生存奔波、打拼,有多少人忽略了那些同样为生存而努力着的生灵们?”这次的活动让袁哲受益匪浅,他表示将用更多的精力和爱心投身于湿地保护,为搭建自然与人的和谐环境奉献终身!

王钇淼说:“我们这些志愿者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有时甚至微不足道,但是贵在能够坚持。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保护环境的活动,慢慢的我们会感染更多的人,就像是个窗口,通过我们去传达一种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爱护我们的环境。”

傍晚,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一天的活动也接近了尾声。看到这么多志愿者参与到保护湿地和候鸟的行动中,发现团队的队员们都表现得很振奋,“守护湿地明天,我们一起加油!”的口号久久地在北大港湿地的上空回响。

上一篇:我们搭建了一个中立的平台去解决问题 下一篇:安利:打通公益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