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2 06:56:50

小学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效手段,北师大版教材促使我们不得不让我们高度重视预习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可为有限的课堂教学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信息渠道的广泛性,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保障,预习是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预习是一种自主、创新的学习手段,预习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方法的大检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18-01

在20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感觉到要想学好语文科,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效手段。可部分教师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堂成功的语文教学绝离不开学生的预习,同时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促使我们不得不让我们高度重视预习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预习的目的及意义

1.预习可为有限的课堂教学作必要的补充和完善。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传授的知识面就会受到限制。按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在某一个知识点过多深究,而有时一个知识点的渗透对学生理解整个文本极为重要,再加上有些文本的理解与时代背景联系的又非常紧密。如《晏子使楚》一课,教师不但要带学生穿越时空,走进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以及战略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晏子出使楚国的现实状态及现实意义。再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的教学,涉及到很多科学术语;如,“放射性”、“化学元素镭”等。以上诸如此类的文章教学,学生应事先通过图书资料、网络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依照文本脉络,在课本上做一些必要的批注,让学生对一些问题首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会。

2.预习是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从四年级起,就开始有长篇幅的文章,不但生字词较多,而且有些句子寓意深刻,晦涩难懂,文本知识含量十分大。如《丝绸之路》一二类生字就有20个;像“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日夜兼程、剽悍”等词语20多个;文章又有双重意思。再如《挑山工》一文中“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它。”对句意的理解,不熟读课文是办不到的。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了生字词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流利,教师在教学时才会驾轻就熟,师生才能更好互动,重难点的突破就会水到渠成。

3.预习是一种自主、创新的学习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文本情境,获取真实感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教师随着知识的老化,观念的陈旧,课本中有些东西会被有意无意的漠视或剔除,给学生造成知识的空白。而在集中学习之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无疑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自由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又避免了因教师个人喜好及知识缺失的弊端,是教师教学空白的有力填充。

二、预习的方法与过程

1.信息渠道的广泛性,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保障。当前是知识多元化的年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较以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不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许多知识,如《蜀鄙之僧》一文中对“蜀”字的理解,我还未曾讲解,就有学生回答“四川”,我很纳闷,学生回答说是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得知的,视频也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学生通过画面较好地了解了四川的地理地貌,为体会穷和尚矢志不移的精神,有了前期的思想准备。

2.学习者面临的学习环境有很多的未知性与资源丰富性。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不可能完全预知,如果家庭成员里面有军人的学生,那么他对军事题材的文章就会情有独钟,也特别敏感,对像《草帽计》、《火烧赤壁》一类军事题材的文章,他就理解的更透一些,甚至他对文本的某一方面的理解要比老师更好一些。再如《包公审驴》等民间故事的学习,我们陕、甘地区的地方戏曲秦腔中就有很多同类故事,秦腔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烂熟于胸。对人物的善恶假丑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学生会沿着业已生成的知识线和情感线结合文本创造性的学习。

3.预习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未知普遍感兴趣,有新鲜感,求知欲极强。预习使学习者参与性大大提高,在尝到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疑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带着问题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乐趣――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5.预习是学习方法的大检验。方法是因人而异的,那种是最有效的,适合自己的,那就要看学习效果如何了。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固定的学习方法,千人一面的,在自主学习当中究竟有没有效果,就要在实践中检验。比如我们常用的自学方法,即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拓展。学生面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一律的方法,效果当然不佳了,所以在长期的预习中,学生会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最好学习方法,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不断汲取营养。

上一篇:浅析油画《宁静中的少女》的创作过程 下一篇:体育院校辅导员工作理念及工作方式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