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绿叶对根的情意琼侨与南洋文化

时间:2022-10-22 05:18:30

情系桑梓·绿叶对根的情意琼侨与南洋文化

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海南四面环海,海南人自古就以海为家,四处漂泊。随遇而安。从小受惠于海洋文明的海南侨民洒脱形骸,即使囊中羞涩,驾一叶扁舟照样勇闯南洋。然而无论走到哪里,魂牵梦绕的是自己的故土,喋喋不休的是自己的乡音。

难怪当我们今天行走在海南侨乡,南国情调的咖啡屋、茶餐厅、骑楼街,色彩斑斓的异国服饰,灵动多样的东南亚歌舞,色香味俱全的南洋美食;归乡寻亲祭祖,琼侨友好联谊,教育文化交流等随处可见,南洋文化与海南文化的交汇融通产生了独具魅力的海岛文明。

移民潮匡中华

俗语“下南洋”主要指清朝民国时期,华侨纷纷前往东南亚迁移谋生的社会现象。与“闯关东”、“走西口”这两股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移民潮相比,就范围而言,“下南洋”更是一次跨海洋、跨国界的移民大潮。

而细数“南洋侨乡”,全国最大的两省是广东、福建,但按华侨占本省人口比例来算,海南则是全国第一,其中归侨侨眷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海口等地。

国内研究华侨史的学者把海南华侨的产生与发展分成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移民与海南华侨的产生;第二时期,1840――1949年近代华工出国及华侨人口的增长:第三时期,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现代中国移民潮。

潮起:海南移民大潮

海南华侨旅居海外历史源远流长,但前期多为小规模的人口迁移,若从南宋时期海南人开始外迁正式算起,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但其实远在宋朝以前,东南沿海几大港口如扬州、明州、宁波、泉州、广州等作为世界主要贸易港口开通,丝绸、陶瓷、布匹等货物大量进出口贸易开展。唐代后期,海南的海上对外贸易便出现,并经久不衰。经商成为海南,特别是与外界联系较为密切的东北部地区的传统之一。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部分海南人“住蕃”,“住蕃”久而不归者演变为华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兵祸不断,海南地处偏僻,中原人士为躲避纷乱时世,纷纷南渡至海南和南洋。由于海盗横行崖州,海南人遂被掠卖至南洋,长驻者便成为早期琼籍华侨。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形成通往南洋的海路,它与当时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共同构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两座桥梁。宋朝时期,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明朝出现古史罕见的大规模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1859年清政府正式解除海外禁令,海口辟为通商口岸,琼州门户洞开,这些都为海南移民“下南洋”创造了条件,南海航道空前活跃,海南岛出现一次次向外移民的浪潮。据《琼州府志》载:仅清道光三年(1823年)9月至翌年11月,“渡海者以万计”。

潮峰:琼侨精神锻造

“南洋华侨”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海外华人群体。大批海南人飘扬过海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当属海南华工。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写道:“从1876年-1898年的23年间,仅通过客运出洋的海南人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年一万余人,而通过其他途径出洋的人数也不少。”现在,聚居在东南亚国家的海南华侨华人大约300多万人。从归国华侨口中了解到,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大规模移民潮中,随着海南移民的增加,在南洋地区,逐渐形成“琼州帮”群体。而早期的南洋华侨社会,华侨们谋生的行业基本上是以籍贯帮派分野的。在下南洋的华侨各帮派中,海南帮算是移居南洋时间最晚的。不利的社会环境使海南华侨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里却又胆识过人,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糅合坚韧不拔的品性和滴水石穿的精神。这些宝贵品质使他们在南洋社会逐步站稳脚跟,并相继出现了不少成功人士。成功华侨不忘感念故里,施惠父老。如历史上华侨经营的“梁安记”,新加坡归侨合伙经营的中华戏院(今解放电影院),新加坡著名侨商王绍经后人经营的大亚旅馆和裕大商行,文昌归侨所建的泰昌隆酒店,越南华侨吴坤浓建造经营的综合性大楼,即著名的得胜沙五层楼等等,这些著名的商业实体都得益于成功侨商的回乡建设。

潮落:海洋文明开启

海南作为中国历史上流放时间最长的地方,历史上的海南岛曾是遭到汉元帝王朝抛弃的地方,曾一度脱离中央集权的统治,是孤悬海外的海岛。几百年间,她遭遇了被抛弃又被召回的命运,直到隋朝冼夫人统领未到达海南之前海南岛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时断时续,建制多变,地名更迭频繁,直到清朝还有大臣建议清廷抛弃海南岛,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足称罕见。而琼侨下南洋有力地扭转了古中国封建王朝的疆土概念。在600多年前,由于航海技术的领先,海南琼州潭门渔民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00多年,到西沙、南沙捕鱼,他们祖祖辈辈前赴后继,在海南诸岛上留下更路薄(航海图)、兄弟庙等等,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和开辟南洋航道,为中国赢得南海200多万平方海里的面积、立下汗马功劳。琼侨出海在一定程度上渐渐改变着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皇天之下,莫非皇土”的认识和重土轻海的观念。

聚文化究内蕴

据史料记载,与东南亚海外贸易的良性发展,海南作为南海中西航线要冲的优越地理区位,以及岛产热带土特产品输出,种种因素推动着海南原著民向海外迁移。迁移的海南华侨不仅带去了故土传统文化,还不断汲取侨居地外来文化精华,并最终孕育出特色琼侨文化。这种琼侨文化不仅在海南本土侨乡大放异彩,在南洋华侨聚居区乃至全世界都崭露头角,从而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骑楼建筑扎海南:抒写隽永南洋情

公元前5世纪,“骑楼”建筑最早可以回溯到英殖民统治的新加坡。汇聚南欧和地中海一带建筑风情,又因外形上的“外廊式建筑”被称为“廊房”。前多留出一道宽约50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谋生做生意的场所。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在新加坡称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巷”。后传入福建、广东和海南沿海一带地区,始称为“骑楼”。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海南日渐形成繁华的商业群,南洋文化和古老的中国文明得到完美结合。可以说,正是骑楼建筑群为属于南洋文化圈的侨乡海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南洋文化历史印记。

上一篇:湖北恩施野生植物富硒产品开发研究 下一篇:某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