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数学阅读的调查与实践

时间:2022-10-22 04:28:44

盲校数学阅读的调查与实践

摘 要: 由于盲校学生客观存在的视力缺陷,数学阅读对于视障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对本校部分a学生和数学教师做了数学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视障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认识方法与能力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激发视障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更主动的去阅读,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 盲校 数学阅读 调查 实践

一、提出问题

提到阅读,人们通常想到的是语文方面的阅读,很少将阅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在盲校数学课上,由于视障学生客观存在的视力缺陷,数学课本中生动活泼的情境图变成了大段的文字描述,所以盲校老师上课采用较多的是讲述法。即教师通过语言表述传授知识,利用语言说题意,说分析,说概念,甚至说图形,说实验,然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接着总结并记下当天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数学课本只是起了一个习题集的作用。我在教学中还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解不出题时,只要老师把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他就会叫起来:“哦,知道了,知道了”。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工具。这对视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数学阅读在盲校数学教学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师生是如何看待数学阅读的?视障学生对数学阅读的方法知道多少?教师是如何指导视障学生阅读的?针对这些问题,我对本校部分学生和数学教师作了数学阅读情况的调查,并根据实践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

二、调查方法

我对本校三年级以上97名视障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91份,并且选择了本校8名数学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三、调查及洽谈结果分析

1.认同数学阅读的作用,但对其功能认识模糊、肤浅。

在调查中,54.9%的视障学生认为数学阅读有用,33.0%的视障学生认为基本有用,只有3.3%的视障学生认为根本无作用。另外,我根据访谈了解到,8名教师均认为数学阅读有用,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数学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记住概念、重要结论和某些例题的解题过程,可以帮助其加深对数学所学内容的理解。

2.数学阅读缺乏内部驱动力与主动阅读意识。

从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仅仅是老师要求或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仅有4.4%的学生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而阅读,42.8%的学生不喜欢读数学书。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读不懂占25.3%,阅读资料太少占8.8%,另外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讨厌数学老师而不喜欢数学阅读或干脆就是不喜欢数学这门课。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即使在教师要求下进行被动阅读,也明显缺乏内部驱动力,当然阅读成效也就不高。没有主动阅读意识,这种动机是被动的,低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

3.阅读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差。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能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阅读行为,36.3%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提醒下才会去思考阅读内容;只有13.2%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做到经常提问,86.8%的学生很少或从不给自己提出问题;83.5%的学生从未想或很少想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这说明他们不能对阅读的理解情况作出适时的反应与调节。可见,在教学中做适当的训练,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4.缺乏教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从相关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48.3%的学生“像语文一样阅读,不懂处就跳过不读”;从没试过或很少试过利用图形图标来帮助理解和把重要内容作笔记来记忆的学生分别占30.8%和34.1%;91.2%的学生在读数学书后,没有或很少有总结概括的习惯;86.9%的学生在阅读后从来没有或很少与人讨论。这说明现阶段,绝大部分视障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及阅读策略。因此,盲校数学阅读教学当务之急是怎样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

5.课外阅读情况不理想。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58.2%的学生课外时间从不阅读或很少阅读数学书,能经常自觉阅读的学生仅占14.3%。通过洽谈我们还知道绝大部分学生阅读教科书,是由于教师布置了预习或复习,或者是由于作业中遇到了困难。至于课外材料的阅读,对视障学生来说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有81.3%的学生从没买过课外数学读本。主要原因是视障学生的家长绝大部分很少带他们外出,更不用说逛书店了。而且现实情况也是适合视障学生阅读的盲文课外数学材料几乎等于零。16.5%只买过很少几次视障学生有点残余视力,但也只认识汉文的数字。可以说视障学生手头就只有一本教科书,阅读材料如此单一,何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何得以提高呢?

6.教师的观念有待改进。

调查表明,视障学生能完全读懂数学阅读材料的仅占3.3%,49.5%学生只能是读懂一半,这充分说明了视障学生不懂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盲目、机械地套用一般语文式阅读法,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从而导致其对数学阅读失去信心。问卷与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很少给学生指导阅读方法,能做到经常指导视障学生阅读课本的仅占20.9%。在“你想不想得到有关的数学阅读指导”的调查中,很想与较想的学生占69.1%。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科学有效地阅读指导是多么地迫切。

四、视障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讨

调查结果表明,视障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认识方法与能力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的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1.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培养视障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课本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的数学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形象生动,因此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要求视障学生去阅读数学课本,而要结合数学这门课的特点激发视障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他才能积极地去进行这项活动。比如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你知道吗?”栏目,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是一些很好的阅读材料,就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师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而通俗的课外阅读材料;在教室里学生摸得到地方经常张贴一些有趣的教学材料加强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首先要转变视障学生目前的学习观,即学习数学就是听老师讲,就是做题目。这种观念下的学生会全然没有看书的意识,读书的习惯。更何况,很多视障学生包括家长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定位在只要在生活中买东西时会算钱就可以了。教师要让视障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价值及重要性,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数学阅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阅读的效果,比如当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引导他通过看书自己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作用,获得一种阅读成功的愉悦感,他们的观念就会转变,就会自觉地进行数学阅读,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当然,视障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和刺激。只有培养兴趣和养成习惯相结合,才能消除学生被动听课的消极现象。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演算后,教师再重点讲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生动,活泼,使阅读成为视障学生出自内心的需要。

2.指导方法,使视障学生学会数学阅读。

(1)阅读过程中,为了让视障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可适时停顿进行对比、回顾等思考。在数学阅读方法指导上,教师可以要求视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适当的地方暂停下来,进行主动思考,力求作出一些个人猜测、估计。如对后面的内容作出预想,对新概念,公式,结论的猜测等,然后再阅读,把自己的想法与书中内容相对比。对诸如“根据……可以归纳得出……”“……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就是……”“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想一想”“一般的有……”等短语的含义,视障学生在理解上难度较大。在阅读时,教师要在他们思索的前提下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明确意义,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让数学阅读过程充满探索性。

(2)口、手、脑有机结合,促进理解。

在数学阅读中常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学生认识一般数学材料中的每一个字、词,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有视觉障碍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训练学生除视障外的其他感官的功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达到补偿视觉缺陷的目的,要调动他们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参与,促进其对阅读的理解。

①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阅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要反复咀嚼,抓住关键词句,准确理解。动口还包括引导视障学生“说”,指导学生“议”。提供机会让他们说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总结;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解决问题。例如我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合适。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②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进思维展开。

一是做笔记。对要求记忆的重要概念原理,公式等重要内容通过书写来加强记忆,也便于以后复习巩固,这点对视障学生来说很重要,因为视障学生阅读是用触觉完成的,触觉的知觉广度远不及视觉的知觉广度。

二是动手操作。教师应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拼、折、摆、摸、比较、体验来感悟新知,深入理解。视障学生的操作经验非常缺乏,一般人往往处于同情心或怕麻烦,大家不愿让视障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活动中会失去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再加上由于视觉的缺陷,无法看清他人的动作,也就无法模仿他人的操作,于是也无法对环境中有意义的视觉刺激作出积极的反应,从而失去了许多从具体操作中认识环境和事物的经验。而且,凡是无法直接接触或听到的信息,都无法同旧有经验结合,也就出现了认识上的困难,这是视障学生由于视障缺陷所带来的不足。因此,对于阅读材料中的某些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条件引导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促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把买来的钟面教具进行加工,在钟面12个数字处,各钉上一个图画钉,表示1到12个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再钉上四个大头针,表示每两个数间有5个小格。然后指导视障学生触摸这个改制的教具,让他们观察钟面的形状、结构、特点,学习计时规则。经过多次练习,学生就能脱离教具正确地说出几点几分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理解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关系。

比如理解“平行线”概念,我指导视障学生触摸觉观察桌子、盒子、尺子窗子、书本等物的两条对边。在此基础上,视障学生就容易抽象出一切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定义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在理解两条直线相交成垂直状时,我指导盲生用筷子或手指头作十字状,这样学生顿时就领悟了。

又比如“用彩带把两个礼品盒捆好,长方形盒子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正方形盒子棱长是40厘米,都要留15厘米用来打结。捆这两个盒子分别需要多长的彩带?”像这样的题视障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很难理解,又不能进行多媒体演示。我给学生两个这样的盒子和一根绳子指导他们动手捆一捆,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三是动笔演练。教材有些内容推理的步骤,运算过程常常简略。视障学生在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就需要用纸笔验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促进理解以便顺利阅读。视障学生应在阅读中演练,尝试演算推理;读后再练习,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

(3)灵活转化三种教学语言,领悟本质。

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标语言之类。数学阅读常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视障学生不能读懂数学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正确把握三种教学语言之间的联系,更难以进行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特别是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对视障学生来说更是难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先摸整体,有一个大的概念印象再去摸局部。教师应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每部分内容所表述的数学问题,再说说自己理解的意思,避免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又比如可以请学生说说6÷2=?这个算式怎样表述,可以说成6除以2等于多少?2除6等于多少?6分为2份,每份是多少?6是2的几倍?多少的2倍是6?6与2的比值是多少?等等。教师可通过训练使学生领悟数学问题本质,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水平,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做到手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真正学会阅读数学书。

3.转变观念多种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调查表明,视障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非常欠缺,这一方面是由于视障学生自身缺陷而导致的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教师不重视教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结果。所以,盲校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视障学生的数学阅读,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1)阅读要有具体的目标。

在盲校数学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书都不让学生翻一翻;有的在主要内容讲完以后,虽然也会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但这一要求并不具体,没有对阅读提出具体的要求,使视障学生的阅读活动缺乏目标,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例如在教学“解简易方程”之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方程?它与等式有何区别?②你能举出几个方程的例子吗?③下面哪些是方程:4+3x=10,6+2x,8x=0.17-8=9,为什么?有了这些问题,学生阅读就有了提纲,有了方向,就会积极地去阅读,去思考。同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阅读信息,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阅读指导更具针对性。

(2)阅读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应将阅读活动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将其作为课堂剩余时间的填充物。教师应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后进行读书整理。教师要少布置一些作业,让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内复习阅读,将这两个环节作为一个任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阅读,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为有准备的听课和听课后的阅读整理能促进完善和消化课堂学习的知识结构。

在课上,教师应保证时间让学生有阅读的机会,如将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通过看书进行自学;又如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理解后最好也让其通过阅读来规范表达,进而巩固学习,有的还要做笔记;在进行习题教学时,也不要题目一出就进行读题分析,而是要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思考完成,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学生常常在独立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就可以获得更多阅读的机会,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3)拓展阅读渠道,开展专门的数学阅读活动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视障学生除了数学课本外,可以查阅的数学资料几乎等于零。虽然本校图书馆内的藏书量达到了一万两千册左右,可以说把国内所有的盲文书籍都买全了,但涉及数学方面内容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专门的数学材料了。可见适合视障学生的数学阅读教材是多么贫乏。开展专门的数学阅读活动课,可以丰富视障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使其体验阅读的成就感。除了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而通俗的数学阅读材料外,盲校老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宽广的网络世界为视障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视障学生运用读屏软件就可以轻松上网,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知识。教师可指明范围,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阅读材料,在阅读活动课中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材料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其阅读能力的一种促进,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他人阅读过程的同时,又可以改进自己的阅读,相互促进,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盲童心理学.盲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钟经华编著.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学.华夏出版社,2006.

[3]牛文如主编.盲生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美国费城盲校.

[4]李伟儿.盲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局限性分析及对策.2000.

[5]李兴贵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语文教师应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引导学生热爱读... 下一篇:案例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