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宋词里漫步的天柱山

时间:2022-10-22 03:03:20

可是,有一处山不一样,她不仅是山,还浸染在唐诗宋词的韵味。那山是天柱山。别样的山,别样到天堂一样静美。同时,那山也滋长了很多文人的闲情。

盛唐诗仙李白来过天柱山。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来过天柱山。

北宋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来过天柱山。

南宋大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来过天柱山。

……

他们在这里都留下了传承后世的名篇诗作。在天柱山中倘佯,欣赏自然风光,不如说,我在天柱山中寻找一千多年以前,那些文人墨客的足迹。寻找他们当年在此地驻足的心情。山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有了与众不同的灵性。如果说风光是景区的本色,那么,文化,则是风景的灵魂。

在红尘里来来往往,风霜傲雪的姿态令人仰视。晚秋的天柱山,静静的,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并不急于赶路,累了,就坐在某处的石阶上。仰望高耸如削的山峰。不累的,行走在林间曲径,听潮音起落,感受天地的纯净,有人来了,又走了,有人走了,又来了。我们不过是天涯过客。明月无尘,人世亦无尘。那一刻,恍惚觉得彼岸红尘遥远到不可触及的地步。生命和心情得到无声的净化。也许是千百年来那些诗人墨客的情怀滋养了山的灵性,如削的山峰,穿透苍穹,穿透世事万迁的迷象,穿过一程又一程的时光,穿过生生死死的红尘……我停住匆忙行走的脚步,我在沉默的想,风景是不是也如人生,一切都有因果?不然的话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膜拜?也许,我不是来看山,而是来这里寻找唐诗宋词中的浪漫。也许,我不是寻找唐诗宋 词中的浪漫,我是来寻找自己的心灵归依。是来感受一份淡泊和宁静。千百年过去了,她依然年轻,挺拔。是因为她对世事素来有一颗淡泊之心。

她在成为天柱山以前,叫皖公山,还在春秋时,这里便是古皖国的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简称皖即是来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敕封皖山为南岳。后隋文帝诏废,隋唐以后,南岳便改为衡山,自此,在民间,天柱山又多了个古南岳的名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

她是山峰的佳丽。那些硬冷的石头在这里散发出诗意的风情。以及尊贵和荣华。青山无需诺言,自然天成的景色。青山拥翠,流水绵长。那些千年的树木,她的年轮长出辽阔的心境。早在唐宋时期,佛、道两教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建观造刹,传道布经。这里不仅是道家的第14洞天、第57福地,也有佛家禅宗的三祖寺。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烟缭绕,道家将此列为中国名山三十六洞天之十四,并称其为五大镇山之中镇。三祖寺最初被梁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后因禅宗三祖僧璨在此驻锡,故名“三祖寺”,唐玄宗之子唐肃宗即位之始改元“乾元”,即于乾元元年下诏赐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寺内觉寂塔建于唐天宝年间,为三祖僧璨的舍利塔;另有建于唐朝的“三祖传衣洞”和建于宋朝的“摩围泉”。

说这里是佛国,也不为过。

千百年来的膜拜和香火沉积了丰厚的宗教文化,秋日那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曾长久地站在三祖寺门前,看那些远道而来想问卜未来的香客,身上还带着天南海北的尘埃,站在佛祖面前,虔诚地许愿,诉说。佛是否听得懂我们的心声?红尘在此岸,佛界在彼岸。不要问这是迷途还是归路,是福还是祸,一切只随意念。其实,你要的也不过是在佛前把灵魂的风尘洗净,瞬间歇自己一下疲惫的心灵而己。就像我们在天柱山的山道信步游走,累了,随便地靠在一处石阶上坐下来,仰望天空流云,或者看着那些庙宇古刹,每一座庙宇都被历经千年的高僧人生经历丰富得有血有肉,他们创造了佛界的传奇。给众生迷惘的心灵以安慰和指点。期望永远快乐的活在红尘中。

不过烦恼人生就想寄情山水之乐也。

就像他们在湖边炼丹一样,乞求长生不老。所以,山中的湖泊也就有了炼丹湖的称呼。漫步湖边,白云轻飞,秋水无尘。那一刻,让你内心瞬间纯净了很多,红尘在湖泊之外,山水之外,只有熙来,却没有利往。单纯享受阳光的沐浴与抚摸。任何的欲望都遗失在来时的路上。那是从现实步入天堂的入口。小住时日,或疗伤,或反思,或痛苦,或清醒,总之,从浮躁走向安宁,从剪不断理还乱到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佛说,随缘自在,为何我们做不到?据说千万年以前,这里也是沧海,如今虽不是桑田,但却成人间他地不可复制的美景,仰望天柱峰顶,劈开的不是天空,而是万丈红尘。她决绝,她孤傲。她在风雨中不悲不喜,不可一世,却赢得了仰视和尊重。你会从天柱峰的孤傲中明白,人生只有做出适当的取舍,才有不同的意境。每个人看风景的心境都不同。这世上没有永恒的生命,但有永远的寻找。我以为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寻找。因为天柱山除了令人惊叹陶醉的奇川妙峰以外,我更感觉像是在唐诗宋词中漫步。人的一生总在追寻至美的风景,山是风骨,水是情怀,佛为善,道为谋,天柱盛景,水复山重,万古风华依旧,如果没有了人文历史。就好比美艳的妇人缺少了书香的气韵一样,只是美景而己。

李白来了又走了。白居易同样是这里的过客,杜甫也是脚步匆匆。他们走了,但他们留下的唐诗宋词的风韵还在,古人在前,我在后。我在享用他们遗留在这里的浪漫。那些石刻,是最好的证明。从石牛古洞到马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之巅,从九井河畔到南天门,到处都是古圣先贤们的题刻,其中石牛古洞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区石刻之冠,在这片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现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谓是诗、词、文、图、赋形式各异,行、草、隶、楷、篆五体俱全,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的真迹。是历朝历代书画家的一次集体书画展。一条真正的艺术长廊。

除了前面几个大诗人外,早在三国时,这里就诞生了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晚唐有诗人曹松,宋朝有宰相王、擅长画马的李公麟,到了近代,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他的小说一直令读者们着迷。

天柱山记录了时代进程中的瞬间美好。

我惊叹于他们的伟大,那时交通闭塞,科学技术不发达,他们是如何发现这盛世美地?又是如何在高山的峭壁上留下墨宝?不得其解。虽然交通不发达,但是,人对山水的至美追求是相通的,天堑难不倒他们,所以,李白来了。诗仙怎么能错过这样至美的风景?他永远豪放于诗酒间,陶醉在自然中,那年,外出公干,当他乘船路过宿松段长江江面时,北望,一眼看到了天柱峰。别样的山峰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他用诗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立马写下了留传千年不散的诗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宴皖公山,绝称人意。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他说,天柱山的山峰非常奇特,云彩看上去也与别处不一样,那叫诗意的美,树秀于林,大有风起于青平之末的浪漫。多想有一天留在这里,休养生息。安享晚年。可是,工作在身,他忙啊,不可久留,遗憾。如果李白现在还活着,估计他会在每年的这一天搞一个天下皆知的天柱山诗歌诵颂会,让全国的文人墨客再聚于此,以答谢天公对天柱山的神奇造化。白居易看到天柱峰时,同样惊叹叫绝,挥笔写下――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他形容天柱峰,就像一道闪电突然劈开了天空……你见过这样的山峰吗?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的山,但也没有给人劈开天空的快意恩仇之感。天柱峰却能,山峰如刀削,也如剑般锋芒。还是坡的想法实际一些,在他看来,这样的湖山美地,不妨带家眷来此生活,吟诗,吹箫,泛舟,与文人墨客谈天说地,乃人生一大憾事。

王安石当年在潜山任舒州通判时,夜晚游览石牛古洞,同样被美景所迷恋到忘了回家的路,他在诗中写道: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不知道当时他老人家身边是否有心仪的美女,陪他吹拉弹唱,还是对着清风明月饮酒作乐?对于那时的王安石来说,这里分明是人间一天堂。不来遗憾,来了又走更是遗憾。他所乞求的大宋王朝,如果能像这天柱峰一样永远傲然于世该有多好?那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社会精英被政治所迫流离失所。而我想的是,如果没有朝代的战乱,更迭,我们后人哪能享受草堂的凄美?哪能读到《长恨歌》?所以,人家北宋大诗人、词人、著名的书法家黄庭坚干脆就把天柱山当家了。他来天柱山,在石牛古洞内筑一个亭子,然后在那里读书、写作、著书,这里就是一个天然书院,幽静,惬意,也不孤独,时不时地有南来北往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这里小聚,避去熙来利往的喧嚣,省去红尘之繁忧,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的幸福也不过如此,后来宋代大文学家朱熹也来到此一游。不过那时,黄庭坚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如果那时,黄庭坚还在世的话,两人在此一聚,说不定成为忘年交呢。明代诗人李庚到了天柱峰以后,赞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好风好水,云水神禅心,红尘过客,来了又走,放下心中的烦恼,带走了佛心。干净了内心的欲望。

天柱山,一座在文化大师浸润下的风情山水。

有佛的风韵,也有山的风骨。我也留下一句俗话:到此一游,不虚此行。

上一篇: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随机教学的运用 下一篇:站在我的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