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

时间:2022-10-22 02:26:47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

摘要: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预算管理具有重要地位。预算管理的效率除了受到事业单位本身财务管理水平影响外,还受到会计制度与会计信息的制约。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思索。本文主要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出发,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分析会计制度变化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是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起点,是事业单位整体运行与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预算的编制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予以监督。同时事业单位预算还能反映国有资产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利于合理配置和使用国有资产,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防止国家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的基础,事业单位的决算是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个报告。可以说预算对于事业单位的有效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一经编制审批,必须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根据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由于预算编制与执行在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合理编制单位预算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

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事业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财务预算编制的规定并且按照财政部门预算控制数完成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因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就是要在规定限制内,最大程度地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亦或者是在完成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下最小程度地消耗国家资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包括对预算编制的管理、预算执行的控制、对预算执行绩效的评价。其中对于预算编制的管理又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核心。预算编制管理是对事业单位收支的预测和安排。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门的预算控制数下,对预算年度内的事业单位收入情况进行测算,完成收入预算的编制,在收入预算管理中应该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前年度的收支情况、上一年度的结余等综合情况科学地测算预算年度内的收入。根据事业单位的收入情况与事业单位发展计划,合理地安排支出。预算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协调与配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成果。而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又受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影响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与事业单位相关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从而最终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是适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展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相关,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提高首要就需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宏观上来说不仅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的改革,从微观上来说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改革。近年来,国家在不断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对公共财政收入分类进一步完善;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落实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保证预算执行的合理有效。为了适应改革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会计信息新的更高质量的要求,财政部2012年12月6日第72号财政部令,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互结合,推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效率。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变化主要内容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有较大改变

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入账会计处理的变化和固定资产后续会计计量的变化。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处理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对无偿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说明,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对于固定资产后续会计计量,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体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

(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做出了更为完善详细地改进。在事业单位收入的会计科目设置上,将财政补助收入与非财政补助收入区分,规范了财政补助收入核算的范围和内容。在支出方面,取消了“专款支出”等科目,增设“事业支出”科目,并规范了事业支出核算的范围和按照资金来源设置明显科目。在事业单位结余上,同样将财政补助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余区分开,对非财政补助结余通过“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予以核算。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

主要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和补充,明确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层次。在事业单位报告体系中增加了新的披露报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财政补助收入的取得与使用更加透明,体现国家与社会公众对于财政收支情况的关注于重视。其次是对资产负债表结构进行了改变,取消了收入、支出项目的列示,只保留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更加符合会计基本原理。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影响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协同优化,共同促进事业单位科学的财务体系的建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合理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财务报告体系层次进行了梳理,对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报告内容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将财政补助收支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凸显了事业单位公共收益的经济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既有助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时,全面地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了解以往年度财政补助收支情况,以更好地完成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安排;又有利于在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时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关注报表附注的披露,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加完整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及结余会计科目明晰详细的设置,并且同时对会计核算方法也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将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与非财政补助收入区分分开核算,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时对于不同来源的资金做出相应的预算编制,使预算编制更能反映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特别是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及结余的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核算,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通过会计账户准确记录,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将可分配结余与不可分配结余区分出来,符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于预算管理的规定,使预算管理的资金范围得以明晰,有利于更好地控制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对于事业单位不同类别支出的划分,可以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更合理地安排经费支出,控制事业单位开支,以保证事业单位有效运营。

第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对资产的核算,对资产入账价值做出了更为详细清晰的规定,特别是对固定入账价值的规定,使资产的实体形式与价值相符合,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新增固定资产对于年度预算的影响,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价值的流失。在资产后续计量上,参考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资产损耗科目,对于固定资产予以计提折旧,对于无形资产进行摊销,通过累计折旧与摊销,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损耗,进而公允反映事业单位占用资产的价值,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2]王萍,赵静.关于事业单位实行财务预算管理要求的思索[J].经济论坛,2013(6)

[3]李可.浅谈会计制度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预算管理要求[J].现代商业

上一篇: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的探讨 下一篇:医院接收虚假发票的现状分析和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