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时间:2022-10-22 01:35:39

后工业社会发展趋势下的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给工业用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带来了一定影响,在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工业社会时期遗留的废弃建筑与环境关系作为一个新课题变得异常棘手,本文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立足当前的国内改造实践,提出理念、形式和内涵三个方面的景观再生途径,并对这三种方式逐一分析总结,通过这种方式突出景观再生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景观再生;服务性经济;绿色设计

1 引言

工业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整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这股潮流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分化。进入到21世纪以来,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显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我们不可否认,工业社会时期以技术为支撑带动了各行各业发展的繁荣景象,当社会的发展以大踏步的形式迈进后工业社会时我们必须面对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合理规划设计工业时期的废弃地;怎样协调该类地块与周边地区的环境关系,以及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发挥景观的最大效用(图1,图2)。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城市传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公共绿地的版图越来越小,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在加剧矛盾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城市居民物质文化水平在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却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就国内现状而言,这种现象还在进一步的蔓延扩大。

2 关于后工业社会

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将人类的历史划分成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之后的后工业社会也被称为知识社会,它和工业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诞生于特殊时期的工业社会在尝试商品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处理机器和生产者的关系,后工业社会在发展的道路上显然没有遇到过多的阻力;(2)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主体分工明确,生产相对集中,后工业社会面对的则是社会各行业已显成熟,且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现状;(3)工业社会时期只单纯地强调单位时间内提高生产的效率,后工业社会时期则已将“知识”、“创新”、“技术”等作为发展的核心语汇。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后工业社会在继承工业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还要应对工业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问题,通过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整合资源之间的有效利用,掺入高效的智能管理体系,这应该是对后工业社会概念最好的诠释。

3 后工业社会与景观再生

从蒸汽机鸣响的那一刻直至20世纪70年代,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机器生产作为一个新名词为大众所熟知,工业厂房如同春笋一样沐浴着晨雨在恣意的生长。当时针指向20世纪80年代时,此时的经济结构已经从商品生产转向服务性经济。仿佛一夜之间,这一切忽然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后工业社会随之而来。在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一方面,工业社会时期遗留的厂房,工业废弃地等直接加速了景观再生的步伐,另一方面,在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下,突破景观原有的形制束缚,创造出适宜的新环境变得越来越难。

3.1景观设计的理念再生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传统的制造业开始由城市内部向城市外部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工业用地均被遗留了下来。此类地块和一般用地有所差别,工业用地和废弃地指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的用地,后来废置的地段如工业码头以及矿山公园等。

3.1.1生态性

如何重新规划设计工业用地成为改造中最大的问题,就历史层面而言,该地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民众通过游行运动率先吹响了绿色设计的号角,此后,生态性的设计理念不断被加强直至现在已经作为一个设计的首要条件在行业内执行。和早期的景园设计不同,生态学的指导要求在分析场地特征的基础上加强资源之间的利用,并能使资源之间能有进行循环性的使用,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场地内部的可持续发展。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westergas―fabriek公园由尼尔科克伍德以及他的团队设计,该地块占地12hm2,公园以前是被污染的煤气厂,现被改造成一个文化公园,Westerqasfabriek煤气厂建于19世纪,从19世纪6。年代停产以后将近荒废了40年,经过尼尔科克伍德团队设计后景观的生态效果非常好(图3,图4)。

3.1.2艺术性

社会在进步的同时,大众的审美视角开始趋向多元化,对美学下的景观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这个时期,镌刻着工业社会文明的废弃地、工业厂房映透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期的美学观念逐渐能够接受这种粗糙的、锈迹斑斑的粗犷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艺术性的设计理念重新处理了工业废弃地的内部关系,将废气的厂房,旧工业建筑真正地融入到了景观当中。

3.2景观设计的形式再生

通过比较欧美传统的景观特点可以发现在工业社会时期或更早,场地大的空间往往采用大面积的草坪绿地作为景观,尺度较小的则利用对称的花园以及修剪整齐的灌木作为绿化,而后工业社会以来,受极简主义、激进设计、流行艺术等派别的影响,景观形式的丰富程度超乎寻常。在这些派别中,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是景观设计在形式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直接推动者。

后工业社会时期的景观设计突破了传统美学在形制上的束缚,这和以历史主义、装饰主义以及折衷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在这种背景下,景观形式的多样性也是景观发展的必然过程,多种景观设计的形式在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意味,让更多的社会主体愿意在此类空间内游玩休憩。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取得生态艺术效果的同时,在形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图5,图6)。

3.3景观文化的内涵再生

工业废弃地作为工业社会时期的遗址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它是地方发展历程的一段缩影,同时也是提供给居民找寻记忆的实际场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发展时期,原有的景观构架以及景观的表现形式将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地方文化逐渐成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本文一直强调的内涵问题。

景观同社会中的个体一样,兼具社会性和文化性,伴随着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他风格流派的影响,文化内涵作为工业遗址的精髓,已经成为凸显时代精神的重要方向,文化内涵的再生不仅仅是以景观的层面表现出来,更是以地方文脉等多层面为元素表达出来。

4 结语

后工业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绿地的面积与日益增长的人口比值越来越小,受历史时代以及当地届民内在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工业景观与大众的共生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在整合当前景观资源的同时,还需对现有的工业用地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地方政府应当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新视点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结合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打造属于本土的文化品牌。

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后工业时期的景观不仅仅是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涉及到社会背景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基于“再生”的景观设计将平衡社会的需求关系,从而实现景观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农村住宅建设 下一篇:寒地居住环境户外休息空间的设计策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