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10-22 01:15:29

浅议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消费”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越发地感受到“金融消费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消费品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不在与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打着交道。但是,随着“金融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大,人们在感受着便利的同时,也频繁地面临自身权益受损的问题,与庞大的金融机构相比,单个的金融消费者更加显得势单力薄,各种金融纠纷屡屡发生。

【关键词】消费者;金融监管

1.我国金融消费者面临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处在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金融消费者权益遭受损害事件日益增多。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表明,2010年全年共收到金融消费者对银行、保险类投诉达3775件,其中包括营销合同类投诉 1196件,质量类投诉700件。 从各大门户网站的投诉频道以及“3.15”热线网等专业投诉平台发现,大部分网站都设有金融服务投诉专栏,主要问题包括服务质量、擅自收取服务费、投保容易理赔难、信用卡业务“霸王条款”等,这些问题使我国金融消费者面临着频繁的权益受侵,且大多数得不到解决。

1.1个人信息泄露,“金融隐私权”受侵害

客户在办理银行业务时,往往会被要求如实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进入银行系统后,却可能得不到有效保密,银行客户个人信息遭泄露的情况屡曝不止。2012年,央视“3.15”晚会披露,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员工被曝向他人出售客户个人信息,导致银行客户资金被盗,造成受害人损失3000多万元。同年8月,媒体再次曝出,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将3.2万客户信用记录违规提供给宜信普惠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于如此频繁的信息泄漏事件,我国金融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情况可见一斑。

1.2银行霸王条款,“公平交易权”受挑战

现在,国内银行的许多规定都是“趋利避害”,同样一个规定,银行只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解释,引起公众不满。比如,ATM机出现故障少给钱,用户负责,ATM机出现故障多给钱,用户盗窃;卡不离身,密码没泄露,遭盗刷,银行无过错无责任;银行柜台多给钱要退回,少给钱就“离柜概不负责”;转账失败手续费不予退还;进行贷款必须要先存款或搭售理财产品等。这些规定被公众称之为银行的“霸王条款”,使得本就处在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公平交易不再公平。

1.3风险、收费不透明,“知情知悉权”难保障

很多金融推销人在推销金融产品时,纯粹以业绩为目标,不考虑消费者需求,胡乱推销金融产品,对产品风险提示不足、成本避而不谈,导致消费者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判断力受到干扰,造成选择失误,购买与自身经济状况和风险接受能力不符的金融产品。[1]同时,银行在不断增加收费项目的情况下,往往对消费者告知不到位,收费信息不透明,使消费者不知不觉就被收取了各种费用。这说明,我国金融消费者被误导的情况在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自身购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能得到真实、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2.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频繁受损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起来,目前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思路、市场规模、法律规制等都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都导致了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频繁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从金融消费者自身方面来看

(1)地位相对弱势,难以与金融机构抗衡。与处在市场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相比,金融消费者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市场选择单一,面对金融机构定立的各种条款、规定,消费者往往只能接受这些不利选择,并无法就自身情况与金融机构进行确切的协商。

(2)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无法保障自身权益。在面临金融纠纷时,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往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精力来与金融机构周旋。此时,消费者经常会采取消极的妥协态度,或放弃现有产品,另行选择其他产品,这造成消费者的金融消费选择进一步缩小。

2.2从金融机构方面分析

2.2.1股东权益最大化成为经营目标

我国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以来,股东价值最大化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的首要目标,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一种逐利企业,他们通过扩展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收费项目等措施来增加收益。这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策略必然使得金融机构不惜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来推动自身实力的壮大。

2.2.2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外部性引发道德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产生的风险并不由其自身全部承担,与其相关的金融消费者也要承担部分风险,这种风险外部性引发金融机构在经营策略上的道德风险,激励金融机构通过增加风险来提高其盈利水平,最终使广大金融消费者遭受损失。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化,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利用金融产品复杂的合同条款,对其使用风险或负面影响避而不谈,误导金融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

2.3从金融消费监管方面来看

目前,在我国“金融消费者”这一法律概念还不明确,尚没有针对金融消费者的特别保护制度。尽管近年来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金融信息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就对双方的权义配置、保护措施、侵权救济等问题均没有明确规定,且其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级低,对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十分有限。

3.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3.1提升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强化金融知识普及与教育

提升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了解是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的基本措施。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各方应通过编制金融消费者教育资料、定期金融消费资讯、接受消费者金融信息咨询、出版为金融消费者介绍金融产品特性的刊物以及揭示其他投资者已经面临的损失或者类似交易中出现的巨额损失的警示教育等方式,主动向金融消费者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信息外部支援,以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2加强金融机构自律意识,严格金融行业监管

在金融机构内部应建立起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对各类金融产品风险经营收益和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透明、结构简单、回购便捷的金融产品,充分保障金融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和选择权,并形成长效机制,防范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带来的契机,对消费者隐瞒风险,误导消费,以逐步降低在金融消费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

3.3多方面完善政府职能,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3.3.1完善立法,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完善相关立法是推动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措施,我国应加快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中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的内容,或尽快制订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金融权益类型、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双方的权利义务、金融权益保护范围、救济途径、保护程序、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及其职责、权限、监管措施等,为我国强化对“金融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3.3.2建立机构,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机构支撑

我国应明确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由其专门行使金融消费保护职能。考虑到目前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以及金融领域专业性强的特点,建议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最高一级的监管协调者,建立起由人民银行内设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综合协调,“三会”分头负责的工作格局,由央行负责牵头协调,建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宏观框架,“三会”各有分工,密切合作,共同承担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云光.对基层央行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

[2]郑良芳.金融服务改革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2.

[3]贾玉革.金融机构“大而不倒”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

上一篇:超长结构车库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基于区街居三级体系的社区信息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