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时间:2022-10-22 12:53:53

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应当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笔者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指向阅读核心,指导学生读懂信息,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指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

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包括四个层次的能力。第一层次就是提取信息:即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和运用,指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

【教学案例1】

《小青石》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层层深入,揭示主题。笔者将“简要讲述故事,感受小青石的情感变化,明白它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师让学生借助表格梳理小青石在四个时间点的“经历”和“心情”。学生填写后的表格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即非连续性文本。教与学的方式是填写与交流。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注重学生填写的答案是否正确,还要关注学生对于信息搜集、处理的过程。倘若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学生填写的表格,特别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表格,让学生充分交流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思维过程,实际就是针对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训练过程。所以,笔者在小组合作完成信息提取之后,又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教师采访五星学生:这么长的内容,你是怎样准确地概括的?

讨论三种情况:一是原文摘录;二是原文修改摘录;三是自己概括。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梳理信息时可以原文摘录,或者原文修改后摘录,或者自己直接概括,当然第三种是难度最高的。如果将整个表连起来说一说,那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考察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小学生阅读素养中第二个层次的能力是整体感知,具体地说,就是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或概括。

【教学案例二】

《天鹅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而又感人的场面。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练习,将理清段落和了解主要内容两个任务合二为一,同时将这个学习资源转变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通过图表提示,顺利地划分了段落,并提纲挈领地概括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老人回忆天鹅破冰的故事”。接着,笔者请学生将三个部分的内容连起来说说,即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学习资源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指导学生形成解释

小学生阅读素养中第三个层次的能力是形成解释,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这个能力已属高层次阅读。以笔者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向你推荐一本书》为例。

【教学案例三】

本组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分别选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为此,本次口语交际安排学生推荐这四本经典名著,旨在引导学生收集赏析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以单元主题“感受故事魅力”提出课外阅读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阅读四本经典名著。教师在指导推荐过程中,首先明确“推荐一本书”的内容范畴,包括书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以及读了这本书的感想。接着,安排学生第一次推荐,重点解决如何概括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推荐,重点解决如何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部分”,通过教师批注示范、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阅读圈”等策略,加深学生对故事“精彩”语段的感悟;第三次推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撰写语言简洁且具有感染力的推荐语;第四次推荐,以四本书的标准重新分组,组员在小组内轮流推荐一本书,同学们共同分享四本书的阅读感受。其中第二次推荐,重点解决如何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部分”,笔者通过批注示范,围绕“精彩”这个关键词指导学生自读批注,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精彩章节”,共同完成“阅读圈”。这个“阅读圈”就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学生通过交流阅读,进一步加深了对故事“精彩”语段的感悟。

四、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做出评价与完成任务

阅读素养的第四层次能力是“做出评价与完成任务”,即对文本内容或形式做出合理评价,或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如何创建“非连续性文本”,使学生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

【教学案例四】

《鸟儿的侦查报告》是一篇科普童话,本次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四份侦查报告,学会撰写侦查报告,即学生能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再读四份侦查报告,比较异同”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将四份侦查报告重组排列在一个页面上,创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笔者不是把这四份侦查报告的内容作为知识点让学生记忆,或作为连续性文本告知学生。笔者关注到重组后的阅读材料本身就是一份很好的非连续性文本,借助这份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与运用,指导学生做出评价与完成任务。

为此,笔者在阅读前提供漫画、图表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并进行一句话播报,旨在建立学生的生活链接。阅读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表格,从文本中提取四份侦察报告内容的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四份侦察报告的相同点,揭示本篇课文的人文主题,了解侦察报告的一般结构;通过比较四份侦察报告的不同点,感受作者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有的一问一答,有的自问自答,还有自言自语。阅读后,教师设计练笔环节,请学生当堂拟题,练笔,并且进行学生互评。

上一篇:内蒙古“云平台”建设初见成效等 下一篇:“疯狂果农”张军军:全力以赴心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