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扈家庄》剧目授课入手谈当前中专戏曲教学

时间:2022-10-22 12:30:08

从《扈家庄》剧目授课入手谈当前中专戏曲教学

摘 要: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戏曲人创造性的劳动,经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在戏曲表演艺术当中,戏曲教育是基础。文章作者在戏曲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和学生的大量练习实践,以使学生达到表演传神的效果。

关键词: 《扈家庄》 戏曲表演 示范 言传身教 摹仿

在中专戏曲表演教学的教学方法上,我十分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大量练习实践,使学生做到动作规范,表演严谨。下面我以《扈家庄》剧目教学为例,简单谈谈认识。

2004年,我辅导学生表演《扈家庄》剧目中的扈三娘,并于当年荣获全省文化系统中等专业学校比赛第一名。在辅导期间我把昆曲和豫剧的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一遍又一遍给学生做示范,要求起霸时,必须有傲气,并告诫学生,做动作时,手掌尽量往低压,这样会显得个头高一些。下腰时,腿不能太直,要稍微弯曲,接着马上上步,迅速翻身亮相,这样才能表现出扈三娘武艺高强,以及目空一切的性格。老师做示范,即为身教,它给学生一个模仿的范本:老师所指出的即为言传,学生领会了动作要领,表演动作时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只有言传,没有身教,学生的模仿缺乏参照物,言传流于空泛;只有身教,没有言传,学生不能对所模仿的动作做量化分析,动作也不得要领。因此,我认为学生学戏,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极为重要的;而且“身教”明显比”言传”有效,因为百闻不如一见。在此之后,还有一句话叫“百看不如一练”。学生得知动作要领之后,所要做的就是一遍遍地练习。“口传心授”在授业上注重直觉思维,即摹仿式的专业技艺之继承,强调“习”与“练”,反复地练习,持续地用功。老师从旁指点,是为了使学生的摹仿更加传神,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将来到了台上不至于出纰漏。

教师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的大量练习实践,基本能达到使学生基本功扎实、动作规范、表演严谨的教学成果。但这种教学法如果使用不当,如“身教”与“言教”的比例不当,“言教”中又缺乏科学的量化分析及精当的理论概括等,就容易使学生陷入对老师的镜子式的再现,缺乏必要的灵活和适度变化。“熟能生巧未必巧”,要想生巧必用脑。学生要达到对教师所授技艺的真正掌握,必须先学会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练习方式,教师也要从中指导。在辅导学生表演《扈家庄》剧目中的扈三娘时,我除了言传身教之外,还让学生大量观看京剧《扈家庄》等VCD教学片,让学生多欣赏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淇的表演,并从中受益。

通过对《扈家庄》剧目教学的实践,结合当前中专戏曲表演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粗略地谈谈自己对当前中专戏曲教学的看法。

1.中等戏曲表演教学最基础的模式是在传统的科班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文化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是妨碍了专业学习,而是帮助了专业学习:不是降低了专业水平,而是提高了专业水平。例如我中专毕业就当老师,当时刚接触学生时,对于他们的年龄、接受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在20多年的教学中,我感觉中专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中专生刚进校门,除自身的条件外,对表演艺术知之甚少,更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创造角色。比如,让学生去做一个最简单的高兴的表情,都要经过反复的启发和示范,有的学生做表情,自己也感觉是很高兴,但是外部是呆滞的死脸子。有的学生外部倒是表现出来,但内心是空的,因此做出来的表情特别假。又如,在基本功训练方面,对刚进校门的学生,不单纯要求他们一招一式,适当情况还是要对他们进行强制性软度训练。

中等教育在专业课设施外,还必须加强文化课学习。因为学生本身年龄不大就考入中等艺术学校,如果学校再不重视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对基本的台词就会理解不了,剧本分析不了,想让他们演好人物,谈何容易。所以说,戏曲学校必须设置政治、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从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戏曲艺术人才。

2.中专学校,一般是招收六年制学生(小学刚毕业或未毕业)。这时候的学生,模仿能力强,但领悟能力比较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手把手”地教习,甚至是无数次地示范,直至学生掌握为止。由于戏曲表演艺术要求演员运用唱、念、做、打等各种艺术手段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在专业教学中除进行基础训练外,必须进行成品教学,即剧目教学,而不能只学“零件”,即单项技术。但前提是在充分掌握了单项技术的情况下,而且是非常熟练、非常规范地去掌握,才能进行成品教学。在成品教学中,不但使学生继承传统艺术中高度综合的技术技巧,而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并掌握能够高度综合这些技术技巧的方法。

3.在教学剧目的安排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体力、身心发育的情况和接受能力,根据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加以合理的组织和提出具体的要求。中专时期的教学,由于教学对象年龄结构的特性,决定了教学方法主要是模式化、程式化、形象化、教条化。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每一个戏的排练,老师都要把一招一式规定下来,并认真严格地要求学生来照着做。

4.在中等戏曲表演教学中,学生还是以模仿为主。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临摹对象的教学形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将一完整的艺术形象拆整为零。先从一字一腔、一笑一颦、一招一式的“零件”教学开始,然后将学会的诸多“零件”,按照艺术形象的构成法串联到一起,再现完整艺术形象。二是把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表演程式的运作方法列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程式是戏曲艺术的骨架,是人物内心复杂、微妙情感的外化形式,是展现美的神韵的载体,是演员用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所以,没有表演程式就不成其为戏曲,不掌握表演程式表演艺术创造就无从谈起,掌握了程式才算具备了表演艺术创造的基础。

5.低年级学生学习传统剧目时,要先了解舞台方位,即哪是上场门,哪是下场门,亮相应在哪儿,包括上场的锣鼓经,都要让学生们掌握。前辈们曾经说过,演员上场时的第一个亮相、第一句唱念、第一个动作都非常重要,能否抓住关键是要看这三个第一。那么,我们在要求学生时,应特别强调这三个第一。俗话说,“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演员在亮相时和做动作时,三面(即头部、脖子到胯、从胯到脚)不能朝着一个方向,这三面应各朝一个方向。一些学生的亮相不好看,老师应从三面的局部动作来找原因,不放过一个动作,不合乎规格决不往下进行,因为放他们过去以后,就会容易落下毛病,以后想改也很困难。

6.在中等戏曲表演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的“口传心授”来完成成品剧目的教学。“口传心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为“口传”,一为“心授”。二者所涉内容不同,前者授技,后者授法;前者重摹仿,后者重“体悟”。中国戏曲也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外在的“形”,即表演技巧、表现手段;二为内在的“神”,即利用表演技巧将剧中人物演“活”,让观众为之或喜或悲。“口传”适应的是戏曲的第一个”形”的层面,“心授”适应的是戏曲的第二个“神”的层面。“口传心授”对于中专戏曲表演教学来说,是非常适用的。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学生就能从中获得很大收益。但这种方法受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过大,优者有,劣者亦有,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教学戏曲的中专教师更要注意方法与效果,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不够成熟,主要是靠模仿来完成剧目的学习。

上一篇:由《反杜林论》引发的对现代道德观的反思 下一篇:二胡教材中的又一奇葩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