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探索

时间:2022-10-21 11:56:32

宣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探索

摘 要: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的产物,宣城市正处于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探索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宣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宣城 现代服务业 探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业。”这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毗邻“长三角”发达地区正乘着产业转移的东风、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的宣城市,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探索宣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服务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这种划分与我国现行统计部门关于“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划分相吻合,本文将第三产业与服务业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是指依托现代技术,以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而发展起来的为人类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服务业。既包括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也包括为消费服务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至21世纪初,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为62%,其中低收人国家为38.8%,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4%,高收人国家(即发达国家)为67%左右。服务业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产值最大的部门,多数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我国2010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3.0%,服务业就业仅占总就业的35.0%。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就业压力的有效形式,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

(一)发达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发达国家实现产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服务业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除了得益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及运行机制外,那就是政府的一系列的扶持和保护服务业发展的做法。

1、制定法律、法规对服务业发展提供便利与支持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都具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其服务业发展得益于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如会计服务,美国通过《管制公共会计师执业法案》确立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并通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和监督。再如法律服务,英国颁布《律师及公证人法》并多次修订《律师法》,分别制定了大律师与小律师在资格取得、业务范围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规定。

2、出台政策和优惠措施扶持服务业发展

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出台政策和优惠措施扶持服务业的发展。美国在扶持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方面,一是投资抵免。美国《经济复兴税收法》规定,企业在研发试验方面超过三年平均水平的开支增加额可享受25%的税收抵免,该项抵免可以向前结转3年,向后结转15年;二是加速折旧,政府对私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试验用的仪器设备规定的折旧年限为3年,低于所有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新加坡的做法,一是对新技术开发性质的产业给予 5 至 15 年的免税期;二是对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医药研究、试验室和检测服务等生产和服务公司用于研发的支出允许加计扣除100%。

3、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和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管理

美、日、英等国政府并不直接染指服务业的市场发展,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管理。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4、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政府通过应用新的通信技术来帮助改善物流并促进装卸,促进货运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在企业相关的认证体系方面,美国现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在技术标准方面,英、法、德等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已达90%以上。

5、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美、日、德、英等国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英国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重点是非常注重对制造企业的教育和指导。英国政府在每个地区建立了顾问署,作为专门的企业管理和咨询机构。在全国雇佣了1000多名有公司背景的退休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高层顾问,负责帮助企业制订发展计划,引导企业改变经营策略。同时,积极开展企业高层培训,由企业自己报名,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二)我国发达省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做法

我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沿海发达省市,其服务业的发展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发达省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对于经济后发的宣城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十分重视规划指导。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都制定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纲要、意见。如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努力构筑“四个结合”的产业发展体系。上海市编制了《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广东省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2、比较注重突出特色。为了避免服务业产业结构雷同带来的恶性竞争,都在发展特色服务业上下功夫。如:上海提出“两个中心”,即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服务功能健全、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苏州则提出积极利用电子产业发达的优势,借助工业园区,积极开发和拓展上游、中游、下游的产业服务功能,初步促成生产业积聚,进而打造生产业示范区。

3、比较重视政策扶持。上海市2005年出台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意见,2007年开始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筹措。江苏省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服务业集聚区内公共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的补助和奖励服务业品牌企业。

三、宣城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

表1 宣城芜湖湖州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

城市 零售总额(亿元) 人均零售总额(元)

宣城 194.7 6994

芜湖 287.45 12525

湖州 516.09 19851

宣城,2000年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6万。面积和人口均超过相邻的芜湖、湖州两市,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芜湖和湖州,本文主要通过与芜湖、湖州的对比,揭示宣城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1、服务业总量不大、发展不足

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9.0亿元,但仅相当于芜湖336.80亿元的56.1%和湖州482.34亿元的39.2%。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4.7亿元,人均只有6994元,相当于芜湖市的55.8%,湖州的35.2%(参见表1)。

2、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平衡

表3 2009年各县市区第三产业比重

县市区 GDP 三产增加值 三产/ GDP(%)

宣州 131.2 65.80 51.13.

郎溪 51.9 12.86 26.17

广德 89.0 32.26 39.01

泾县 41.6 16.33 40.85

旌德 17.3 6.21 37.11

绩溪 27.5 9.68 35.07

宁国 114.8 37.29 34.44

全市 431.7 166.26 38.40

2000年到2010年宣城市工业增加值由41.97亿元增长到288.7亿元,增长了5.88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则由61.72亿元增长到189亿元,增长了2.06倍(图表2)。显然,工业增速远远快于第三产业,直接导致服务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0.61%下降为2010年的36.11%。服务业比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招商引资导致工业加速发展,导致服务业在地方经济中比重相对下降。与此相伴的是全市各县市区发展极不平衡(表3),其中,宣州区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13%,其他五县一市均在40%以下,郎溪县只有26.17%,数据充分说明宣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加快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3、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

表4宣城芜湖湖州电信三项指标对比

指 标 宣城 芜湖 湖州

固定电话(万户) 62.71 65.23 107.83

万人固定电话数(户) 2252.8 2842.3 4147.6

移动电话用户(万户) 175.6 166.60 286.93

万人移动电话数(户) 6308.4 7259.3 11036.6

互联网宽带用户(万户) 20.79 25.23 48.52

万人宽带网户数(户) 746.9 1099.3 1866.3

现代服务业是融合了现代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服务业。宣城市服务业的状态是传统服务业占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比重甚微。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服务业水平,2010年宣城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而当年我国电信业务量为25553.58亿元,占当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147642.1亿元的17.31%。以电信三项指标为例(表4),宣城市2010年末固定电话62.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5.6万户,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0.79万户。此三项指标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数都明显少于芜湖和湖州,数据表明宣城电信服务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不足。

表52009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

行业 金额(万元) 占总投资额比重

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6007950 100

农业 230670 3.84

采掘制造建筑业 3400686 56.6

第三产业 2376594 39.56

房地产 926922 15.43

水利环境公共设施 427130 7.11

电力、燃气 318368 5.3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57468 2.62

交通物流邮政 144953 2.41

居民和其他服务 126446 2.10

文化体育娱乐 104629 1.74

住宿餐饮 94163 1.57

教育 65333 1.09

批发零售 49449 0.82

信息软件 26368 0.44

卫生社保福利 24605 0.41

租赁商务服务 15540 0.26

科研技术勘察 6110 0.10

金融业 2910 0.05

4、生产业发展不足

支持制造业的主要是生产业,其中包括研发设计、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议、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宣城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生产业发展不足。金融业是现代最为重要的生产业之一,宣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由“十五”末的5.1%上升到“十一五”末的6.6%,但仍然低于全国12.0%的水平,在安徽省排名11。金融业实现税收1.35亿元,在全省排名11位,金融税收占本地三产税收比重11.6%,列全省第15位。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85.56亿元,相当于芜湖1033.45亿元的37.31%和湖州1461.32亿元的26.38%。情况表明,宣城市金融业对生产的服务不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资难的状况没能够根本转变。

导致宣城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固然有历史的因素,如宣城作为一个农业市、后发市其全部产业的物质基础,就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工业投资增长加快、服务业投资增长相对不快造成的(参见表5)。2009年宣城市第二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6.5%,第一产业占3.84%,第三产业占39.66%。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投资占15.4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占7.11%,电力燃气投资占5.86%,三项投资共占当年投资总额的28.22%,其余用于发展服务业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11.44%。

四、宣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以及以后时期,是宣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时期,这两股潮流一方面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超前谋划宣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明晰目标定位,科学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

科学的目标定位对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至关重要,我们根据宣城工业化和人民生活现代化趋势以及支撑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条件,对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定位提出如下考虑。

1、围绕日益壮大的制造业,着力培育生产业

格鲁伯和沃克的研究表明:生产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方向。他们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业较之其他服务行业部门更为重要,占服务业的份额最大,约为30%左右。近几十年来,工业生产业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维修等)。工业生产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中。一个生产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开始胜过物质生产阶段。无论是将服务“内化”(即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还是将服务“外化”(从企业外部购买的服务),都已经形成了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差异和增值的主要源泉。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沿海地区大量的工业企业落户宣城各个开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89.3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77%,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8.4%。工业经济的发展既为服务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又为服务业奠定基础,必将催生宣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服务业化,是宣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宣城必须围绕日益壮大的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与互动发展。

2.围绕为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大力提升生活业

生活业也称消费业或民生服务业,它是与生产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最终需求业),它涵盖范围很广,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住宿、餐饮、家政、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婚姻、摄影扩印、修理和维护、清洁服务等等。

“十二五”时期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居民收入将有较大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将有很大的提升。这一时期宣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2千元,这必然引起人民消费需求的升级,必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一是饮食结构升级,肉禽蛋和有机食品的消费比例会增加。二是高档的服饰、日用品和奢侈品消费将会增加。三是住房消费逐渐趋向合理。四是出行和旅游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主力军之一。五是电子信息与传统家电结合后的升级换代,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的运用将满足人们对信息交互的需求。六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需求规模会越来越大,服务市场会越来越细分。大力发展生活业势在必行。

3、围绕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服务业的发展与一定的条件密切相关,如港口、交通枢纽可发展物流产业,人流汇聚的大都市可发展商贸流通业,经济中心可以发展金融服务业等。宣城可以用来发展服务业的优越条件,一是较为辽阔的地域纵深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全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6%,为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二是较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境内共有包括大云岭、太极洞、敬亭山、南漪湖、徽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三是与长三角发达城市之间人文相亲、交通便捷。依托着天然的条件和资源优势,旅游业正在成为宣城市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宣城市接待游客量由2005年的309.0万人次增至2010年的 646.7 万人次,增长109.29%,翻了一番;旅游总收入由 11.3 亿元增至 43.1 亿元,增长281.42%;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4.7%上升至 8.21%(表6)。

表6:“十一五”期间宣城主要旅游经济指标

年份 旅游人次 旅游收入

境内游客

量(人次) 同比增长

(%) 境外游客

量(人次) 年均增长

(%) 游客总量

(人次) 旅游总收入

(亿元) 年均增长

(%)

2005 3087300 9210 3096510 11.37

2006 3258600 5.55 10200 11.84 3268800 13.7 20.49

2007 4387000 34.63 12890 36.37 4399890 25.7 87.59

2008 4405000 0.41 17153 33.07 4422153 28.9 12.45

2009 5355000 21.57 18500 7.85 5373500 34.6 19.72

2010 6445000 20.35 22000 18.92 6467000 43.1 24.57

资料来源:宣城市旅游局和相关旅游网站

“十二五”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宣城应当依托有利的交通、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强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旅游要素生产能力,打造精品旅游系列产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力争使旅游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加强载体建设,构建支撑现代服务业的物质基础

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加强载体建设可为现代服务业发挥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优化空间布局结构,采取优惠扶持措施,加快建设文化创意、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物流以及生产业集聚区。二是重点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为主骨架,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形成区域公路、水路、铁路合理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要着力建设好对接“长三角”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三是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电话业务网、数据传输业务网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等四大网络。要加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切实改变投资不足、发展不快的问题。四是重点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是重点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世界上著名的国际化城市服务业比重都非常高,宣城虽比不得国际化大都市,但城市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产业支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注重政策设计,发挥政策激励现代服务业作用

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按照政策总体上优于工业的原则,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大对服务业的税收扶持,鼓励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要通过扩大增值税范围的改革,降低服务业税收负担;对暂不适合立即实行增值税的服务企业,要制定措施切实降低税负。二是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扶持。对重点支持的服务业,如研发实验、物流配送、教育科研、信息等,要切实降低服务业项目用地成本。三是加大对服务业的资金扶持。结合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研究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四是调整完善服务业价格政策。服务企业的用水、用气价格,比照工业企业标准执行。五是扩大生产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在宣城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等。

(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

市场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基础,要坚持深化改革、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构建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放宽企业登记注册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社会事业等服务领域,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二是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直接融资,探索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三是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重点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营利与公共服务分离开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四是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县市、试点区域大胆实践,尽快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制度。

(五)实施人才工程,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支持体系

将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及其年度工作目标。一是实施服务业高级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抓紧制定具体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方案,加快制定和实施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工作重点计划。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依托重点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加快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的紧缺急需人才。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市场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有形市场、媒体市场、网上市场、猎头服务、远程面试等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实现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基础性人才市场与专业性人才市场协调发展的人才市场建设目标。四是重点引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实施特聘专家计划和人才居住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宣城创业;五是强化环境建设,努力创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用人环境。创造科研有条件、创业有保障、干事有舞台的工作环境。创造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创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舞台,创富有环境,切实增强服务业人才竞争软实力。

(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方法

宣城撤地建市之初,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宣城市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坚定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招商引资战略,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基础有了较大的增强。近年来,伴随着宣城工业经济的迅速做大,主要的矛盾将逐渐不再是如何做大工业的规模问题,更加迫切的要求将是做大做强高附加值领域。必须确立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理念,要在工业化进一步加深的同时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在实施招商引资工作时,要有目的的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在引进工业项目时要优先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的产业链完整的现代企业。其次、要大力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引领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速壮大,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培育若干新兴服务机构聚集的专业楼群,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龙头服务业。三是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加强我市服务业品牌建设,建立促进服务业品牌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对起到巨大带动示范作用的品牌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作者简介】课题负责人、执笔:黄其斌,男,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和三农问题;成员:杨萍,女,中共宣城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

注:中共宣城市委党校课题组 安徽省委党校2011年重点科研课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议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下一篇:碾压混凝土基层配合比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