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大爱: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

时间:2022-10-21 09:58:17

14年来,生活在吉林省长春市、年近60岁的夏志国和陈玉珍夫妇用辛苦攒下的积蓄,走访了吉林省30多所乡村小学,为8000多名学生送去了近60万元的文体用品。

走进夏志国夫妇经营的不足5平方米的办公用品商店,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记者仍然是吃惊不小。这个支撑这对夫妇俩14年捐助的小店,竟然仅仅是一个楼房一楼至二楼之间、宽不足1米的狭长楼梯式的通道,其间放一张小凳子,别人就根本无法转身。所有等待销售的笔、本、墨水、塑料夹等办公用品,都被夫妻俩一路顺着楼梯摞到房子顶部,中间只留着一条不足40厘米的过道。

“不小了,我挺知足。”坐在门口的凳子上,59岁的夏志国一脸满足,旁边放着双拐和电暖气。“我的股骨头坏死了,现在靠拐走路,不过,这不耽误我和老伴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捐文具。”

谈起自己多年来的捐助行动,夏志国说,1998年的一天,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了一张图片――“大眼睛”。“我记得,图片中的女孩,眼睛很大,短头发,右手拿着笔,紧盯着前方。那张图片太感人了。”夏志国想起自己和妻子的童年,觉得没有条件的农村孩子上学太难,所以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这些孩子。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捐助村小的情景,夏志国至今历历在目。“1998年那天,我拎着3塑料袋文具走进了长春团市委的大门,一个工作人员问我要做什么,我告诉他自己想给农村孩子捐点文具,工作人员问我要捐多少,我说就捐3车吧,对方一听吓了一跳。”

第二天,夏志国将工作人员带到了自己家,装车的时候,陈玉珍站在小货车上,夏志国和几个工作人员负责搬运,一箱箱本、钢笔、铅笔、橡皮被搬上了车,3辆小货车装得满满的,一个箱子紧挨着一个箱子。

“当我们把3车文具送到农村学校时,孩子们都高兴坏了,看到他们欢天喜地地分着东西,我感觉特别特别幸福。”夏志国说,自此开始,夫妻俩走上了捐助村小学生的道路,一发不可收拾。14年里,他们共为农村孩子捐助近60万元的文体用品,足迹达到了吉林省30多所农村小学,约8000名孩子受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平时,夏志国、陈玉珍夫妇生活十分节俭,基本没怎么买过新衣服,直到现在,夫妻俩还共用着一个价值200多元的小灵通手机,午饭一般也只吃盒饭。4年前,夏志国患上了股骨头坏死,行走特别不方便,走路只能靠双拐。患病后,他就不愿意动了,更不乐意远走。但在2010年9月份,他和妻子一起,又将积攒的文具送到了榆树市土桥镇的两所学校。2012年的2月2日,他们再次将一车书包和文具送到了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长岭中心小学。

陈玉珍告诉记者,她家现在有一个长约5米的红色名册,上面是2006年以来捐助的农村孩子的签名。“现在已经有3000多个名字了,等到我们走不动的时候,我俩翻开册子,回想起那些孩子的笑脸,感觉肯定不错。”夏志国说:“这个事一定得做下去,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他们学习好,我就高兴。”

夏志国、陈玉珍的爱心善举在网络和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众多网友纷纷通过跟帖或微博留言,表达对二人的崇敬之情。

网友“以身相许”说,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们这样,能够坚持下去,让所有条件允许的人定期拿出一点点爱心,这样的爱就会包裹住我们的城市。网友“你还好呀”说,慈善需要耐心,是长期工程,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时间久了,积攒的力量就会变强。这样的慈善就叫“微捐”。

(摘自《现代快报》 作者:马扬 等)

上一篇:发火后的冷思考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中的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