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题材来源探析

时间:2022-10-21 09:46:17

关键词:题材来源;《蝇王》;探析

当代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是位颇多争议的人物。他的诺贝尔奖获奖小说《蝇王》于1954年出版后,很快便引起热烈争论。人们对小说的题材来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流派乃至对戈氏作品的评价都有着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本文拟从探析《蝇王》题材来源着眼,剖析争议产生的缘由,籍此廓清围绕戈尔丁和《蝇王》所产生的一系列谜团。

《蝇王》写一群4至12岁的英国儿童在未来的原子战争中被紧急疏散,途中他们乘坐的飞机中弹后迫降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孩子们开始试图效法文明社会,建立具有民主政治意味的管理机构,拉尔夫当选首领,杰克领着一群孩子照看求救篝火,其余的人则在海滩上搭建窝棚躲避风雨。杰克对狩猎情有独钟,他让看守篝火的孩子跟他去捕猎野猪,结果篝火熄灭,一艘轮船从附近海面驶过时,他们错过了获救的机会。杰克受到拉尔夫的严厉指责,杰克与拉尔夫之间因首领选举的冲突表面化了。一具飞行员的尸体因被降落伞裹着在山顶上随风坐立、倒伏甚至游走,萦绕于孩子们心中的“野兽”似乎得到证实。杰克伺机制造恐怖气氛,他策动一帮人公然与拉尔夫分庭抗礼,到荒岛的另一端另建部落,一些弱小的孩子纷纷溜走去投靠杰克。拉尔夫的两名忠实追随者猪仔和西蒙先后被杰克等人杀死,拉尔夫本人也几次险遭毒手。最后杰克将拉尔夫赶进丛林并纵火烧山欲置其于死地。岛上的漫天大火引起了在附近海面游弋的一艘英国军舰的注意,一位军官登上岛来,制止了这场战争游戏。

《蝇王》出版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小说题材的来源也成了关注的焦点之一,有人认为小说源于英国作家R. M. 巴伦坦的儿童冒险小说《珊瑚岛》。

《珊瑚岛》写三名15至18岁的英国少年拉尔夫、杰克和彼得金因海船失事流落到太平洋的一个珊瑚岛上。三个孩子在岛上戮力同心,各施所长,在一次次冒险经历中屡屡获胜。他们机智勇敢地解救了一位被追捕逃到岛上的土著部落首领。一个孩子被海盗抓走,另两个孩子趁海盗遭到土著人围攻之际救出伙伴逃回岛上。他们为了搭救一位土著姑娘驾船到邻近岛上冒险被俘,后因曾被他们搭救的土著首领皈依基督教,三个孩子终于获释重返英国。

从上文介绍的两部小说的梗概中,我们不难看出两部小说确有相似之处。两部小说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太平洋上的珊瑚岛,小说里的主要角色都叫拉尔夫和杰克。此外,两部小说中都有近视眼镜或望远镜在阳光下聚光点火的情节。两部小说中对珊瑚环海岸形成的珊瑚湖的细节描写也极为相似。

尽管《蝇王》与《珊瑚岛》有上述诸多相似之处,戈尔丁本人却矢口否认两部小说有渊源关系,声称自己在创作《蝇王》之前从未读过《珊瑚岛》。

对两部作品作深入的比较不难发现,《蝇王》与《珊瑚岛》之间的诸多表面相似无法屏蔽两者之间俯拾皆是的本质差异。

首先,尽管两部小说主要人物的名字雷同,人物的性格却迥异其趣。《蝇王》里的拉尔夫英俊、漂亮、聪明,他有时耽于幻想,更多的时候却理智得与其年龄不相称。刚到岛上时,他一方面渴望能有冒险经历,同时又能审时度势,及时用海螺召集失散的孩子,召开会议并作出选举首领、点燃求救篝火以及搭建窝棚的决定。与此同时,拉尔夫的性格也有显而易见的瑕疵。他对别人要求苛刻,却不能严于律己;他作出决定却不问能否执行;他对弱小者还经常流露出鄙夷不屑的神色。他甚至在疯狂的氛围里加入了谋杀自己少数几个忠实追随者之一――西蒙的行列。而《珊瑚岛》上的拉尔夫虽也醉心于冒险,但平时不苟言笑,对事物不乏独到的见解,能随机应变,处变不惊,舍己救人,富于同情心。

至于两个杰克的性格更是截然相反。《蝇王》里的杰克头发腥红,瘦骨嶙峋,脸上满布雀斑和皱纹。他面目可憎,反应迟钝,但他心地险恶,工于心计,能不失时机地利用孩子们的恐怖心理迫使他们就范。他胆大包天,嗜血成性,先是组织几个十岁上下的孩子杀死一头野猪,后又指使人杀死猪仔、西蒙,并欲置拉尔夫于死地。而《珊瑚岛》里的杰克外貌英俊、心地善良、博学多才、见地精深、聪明机智、英勇无畏,加上他扶弱抑强、嫉恶如仇的性格,堪称完美的化身。

其次,两部小说渲染的气氛也大相径庭。《蝇王》里通篇弥漫着恐怖的气息。首先是孩子们对“野兽”、“蛇样东西”的恐惧,随后是对被认为是“野兽”的飞行员尸体的畏惧,最后则是对黄泥涂面、木炭纹身、手执梭标、狂呼乱叫的猎手们的恐惧。当杰克命人准备一根两端削尖的木桩,让猎手们每隔几步一个人,怪啸嚎叫着在丛林里拉网搜寻、追捕拉尔夫时,读者禁不住会毛骨悚然地联想到拉尔夫鲜血淋漓的脑袋像那只野猪头一样挂在木桩上的恐怖情景。还有“猎手们”吃饱了猪肉在暴风雨即将降临的夜晚,在海滩上疯狂舞蹈,嚎叫着“杀死野兽”将从丛林中跑出来的西蒙撕扯而死时,恐怖的气氛被渲染到令人窒息的地步。令读者赶到不寒而栗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更是蛰伏在人类心中的“兽性”一旦释放出来所产生的毁灭性能量。

《珊瑚岛》的气氛则基本上是轻松明快的。岛上有形状如水果、滋味似面包的面包树,还有一种树皮柔软如布料的“布树”,此外,岛上还有随处可捕捞的鱼虾、俯拾皆是的海鸟蛋,孩子们可以驾着自己建造的独木舟到邻近岛上去游玩,他们在这里衣食不愁,应有尽有,仿佛生活在伊甸园里。当然小说中也有一些恐怖场景的描写,如一名小孩被海盗掳走以及三个小孩即将在土著食人生番的屠刀下身首异处的场景。但即使在这时,读者或小说主人公仍然感受不到《蝇王》里那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因为上帝在此之前已多次显灵使孩子们转危为安,相信这一次上帝也会使他们摆脱厄运。因此,小说里的恐怖场面只不过是对弥漫全书的欢乐、祥和气氛的烘托、陪衬罢了。

此外,两部小说的结局也大相径庭。《珊瑚岛》结尾时,由于土著首领皈依基督教,三个孩子不仅获得自由,还完成了传播上帝福音的使命,是喜剧的结局。而《蝇王》临近尾声时,由于军官的干预,拉尔夫幸免一死,孩子们的被制止,但军官和军舰则是以更大的规模在从事孩子们正在从事的“游戏”。从小说全球性原子战争的背景来看,他们的命运很难预料。小说的结尾罩着一层淡淡的愁雾,或许它根本就不能算是事情的结局,而是一出悲剧与另一出更大悲剧上演之间的幕间休息。

最后,两部小说的主题也大相径庭。贬抑一点讲,《珊瑚岛》仅仅是18、19世纪风靡一时的流浪汉冒险小说或绅士小说中的一部,曾一度受到儿童的青睐,但未能在文坛产生更大的影响。拔高一点说,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及其不畏艰险、勇于进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积极推行对外拓展政策等品质的颂扬。比起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这种颂扬显得黯然失色。《蝇王》则多层次全方位地对人类历史的悲剧及其根源进行了探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部小说之间确实异大于同,《蝇王》的题材来源得别寻他途。

循着戈尔丁提供的线索,人们找到了《蝇王》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源头――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的悲剧《酒神的伴侣》(Bacchae)。

在古希腊忒拜,人们信奉太阳神阿波罗,这是司光明、青春、医药的神祗,是理智与秩序的化身。与此同时,忒拜国内一些人开始信奉酒神巴克科斯(Bacchus),他与阿波罗截然相反,是野性、狂欢、疯狂的化身。忒拜国王彭透斯禁止他的臣民信奉酒神,引起酒神的忌恨。他开始试图感化彭,让信徒们邀请彭透斯夜间潜藏在森林里的树上观看酒神信徒们的狂欢歌舞仪式。后来眼看感化不成,巴克科斯就让人们变得疯狂,藏在树上的彭透斯被发现,在彭透斯母亲阿高厄的率领下,人们狂嚎着“杀死狮子”向彭扑去,很快就将彭透斯撕碎。

显而易见,《蝇王》与《酒神的伴侣》之间没有上述两部小说之间那些表面相似的东西,但在其他诸如情节发展、高潮的表现方式、高潮的背景以及主题等方面,两者却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看两部作品的情节发展,《蝇王》里的拉尔夫与杰克的矛盾冲突源于拉尔夫不能容忍杰克等人成天醉心于打猎、玩乐,要予以禁止,遭到杰克等人的强烈反抗。开始时杰克还试图拉拢、收买拉尔夫,邀请拉尔夫及其追随者到自己部落赴宴,拉尔夫吃了猪肉后仍坚持颁发禁令。于是杰克就诉诸武力,对拉尔夫及其追随者实行肉体消灭。

在《酒神的伴侣》里,彭透斯下令禁止酒神信徒们的狂欢仪式,酒神的信徒们最初也试图同化彭透斯,邀请他夜间到森林里去观摩他们的狂欢饮宴仪式。

两部作品高潮展开的方式及高潮发生的背景也颇为相似。《蝇王》里杰克等人吃饱喝足之后,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夜晚在靠近丛林的沙滩上疯狂歌舞,酒神的信徒们也是夜间在黑暗的森林里举行狂欢仪式,可见两部作品的高潮是在极为相似的背景里展开的。当西蒙跌跌撞撞地从森林里跑出来要告诉人们山上的“野兽”只不过是飞行员的尸体时,正在疯狂歌舞的孩子们嚎叫着“杀死野兽”蜂拥而上,将西蒙撕扯而死。酒神的信徒们在森林里狂欢歌舞时发现了藏在树上的彭透斯,他们狂嚎着“杀死狮子”拥上前去将其撕碎。两部作品不仅高潮相同,连高潮发生时人们行凶作恶都在面具的屏蔽之下,甚至他们杀人的借口以及杀人手段都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阿高厄一开始不相信酒神,最后遭到报复,亲自率人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拉尔夫不能容忍杰克等人的行为,到头来却加入了谋杀自己为数不多的追随者西蒙的行列。

两部小说的主题不仅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可以说《蝇王》的主题本身就是古希腊悲剧对人类悲剧命运探索的延伸,只不过戈尔丁从新的视角出发独辟蹊径,得出了与众不同、却更具折服力的结论。

从以上分析看来,我们很难否认《蝇王》有源于《珊瑚岛》的成分。倘若将两部小说中地点、主要人物名字以及诸多细节的雷同归结为偶然的巧合,显然缺乏说服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蝇王》与《珊瑚岛》之间的相似是表层的,是形似。同样,《蝇王》也有源于《酒神的伴侣》的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似是内容、本质的相似,是深层次的相似,是神似。

有了《蝇王》题材来源这个支点,就可以找到围绕着戈尔丁展开的一系列争议的缘由,解开有关他的一系列难解之谜。

对《蝇王》文学价值以及戈尔丁在文坛地位的争议可以从《蝇王》题材来源得到解释。倘若单纯让《蝇王》与《珊瑚岛》联姻,就只能得出结论认定戈尔丁在模仿末流作家的作品。因此,无论这种模仿多么精致,戈尔丁在文坛的地位受到质疑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与此相反,若将《蝇王》源头追溯至古希腊悲剧及基督教《圣经》文化,绵延二千余载的悲剧传统及其对人类悲剧命运的探讨不仅在《蝇王》那里得到延续,而且还因为戈尔丁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诠释而得到升华。这无疑赋予了《蝇王》悠远凝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哲理。戈尔丁因此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文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自然非戈氏莫属。

对戈尔丁小说类别归属的争议也可以由此得到解答。若将《珊瑚岛》视作《蝇王》的唯一来源,两部小说题材的亲缘性自然容易被视作两者风格流派传承的佐证,《蝇王》也就被归入流浪汉冒险小说一类,只不过这部小说里的流浪汉是一群儿童,而中学教师出身的戈尔丁对儿童语言的逼真描摹以及对儿童性格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该书深得青年学生的青睐。然而,如让《蝇王》与《酒神的伴侣》或其他西方文化思潮攀上亲缘关系,他就被归入了严肃小说、宗教小说、心理分析小说等类别,评论者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作品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在所难免了。

关于《蝇王》主题的争议,将《珊瑚岛》视为《蝇王》的唯一源头,小说的主题最大限度只能是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探索、冒险、进取精神的颂扬。在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日渐式微,资本主义的矛盾、弊端乃至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日渐突出的20世纪50年代,这种颂扬显得虚假而且不合时宜。然而,假如将《蝇王》题材来源追溯至《酒神的伴侣》及基督教《圣经》文化乃至其他西方思潮,小说的主题就汇入了探索人类悲剧性命运及其根源这一绵延垣古的庄严、凝重、宏大的文学主题的洪流。戈尔丁从不同的着眼点,对人类历史上兵连祸结、战乱频仍,人类卜居的这个星球上悲剧不断,人类文明演进到20世纪以后居然还发生了令数千万人惨遭屠戮的两次世界性战争等惨剧的终极根源进行探讨,从宗教、政治、社会、人性以及心理等角度得出了自己独特的诠释。他认为,像海螺一样晶莹剔透,却极其脆弱、极不完备的民主政治和社会机器在遏止暴力方面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加上受到蛰伏在每个人心底、随时可能窜出来肆虐的兽性的蹂躏,人类社会不断上演的悲剧的终极根源盖在于此。甚至不妨说小说解构了“善恶对立”的传统二元命题,小说中“善”的代表拉尔夫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就参与了谋杀西蒙的行列。在戈氏看来,“恶”不仅仅是一些大奸大恶之徒身上的特质,它更是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兽性,一旦时机成熟,这种作恶的潜能便会演变成实际的恶行。同时戈尔丁还颠覆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小说中拉尔夫阵营与杰克一伙较量时不仅事事处于下风,在小说结尾时还几乎上演一场“邪恶”战胜正义的闹剧。最后不是靠正义的力量,而是纯粹凭借外来力量的干预,这场闹剧才得以中止。

正是这种多层面主题及小说对社会、人性的多棱镜透视,读者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会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小说由此获得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无穷的魅力,受到不同层次、不同生活阅历的读者的关注和青睐。

最后,《蝇王》有源于《珊瑚岛》的成分,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但戈尔丁对此为何要矢口否认?笔者认为,戈尔丁不顾小说中人物数次提到《珊瑚岛》的事实否认《蝇王》有源于《珊瑚岛》的成分,一方面是他不希望读者将《蝇王》视作儿童冒险小说,降低了小说的格调和品味,更重要的是那样可能误导读者忽略他在小说中处心积虑要传达的多层次主题。《珊瑚岛》所体现的颂扬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冒险、进取精神的主题,正是戈尔丁要竭力解构的对象,甚至不妨说,戈氏的《蝇王》就是对《珊瑚岛》一类流浪汉冒险小说以及所谓的绅士小说(genteel novels)的互文性戏拟。李玉平认为, 互文性文本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它抵制单一性、终极性阐释。对小说引起的截然相反的评价这里再次提供了佐证。戈尔丁自然不愿意自己处心积虑建构的多元主题被淹没曲解,只好硬着头皮否认事实,其中的缘由就只好由读者去琢磨揣测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R. Karl,The Metaphysical Novels of Williams Golding, in his A Reader’s Guide to the Contemporary Novel, Farrar Straus, 1962.

[2]John peter,The Fables of William Golding, in the Kenyon Review, Vol XIX, No.4,Autumn, 1957.

[3]William Golding, Lord of the Flies, Capricorn Books, New York,1959, thirty-eighteenth impression.

[4] R.M Ballantyne,The Coral Island, Purnell Books,London, 1977.

[5]Guy Cook,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

[6] 李玉平, 《巴塞尔姆小说互文性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67-71页.

[7]欧里庇德斯《酒神的伴侣》,见《欧里庇德斯悲剧集》(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

上一篇:微妙的幽默与忧伤 下一篇:生命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