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怀

时间:2022-10-21 09:21:42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兴趣诱发、视野的开拓、重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的培养,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因此,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这一精辟论述表明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对于身处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拓适当的途径,让美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呢?笔者尝试了以下策略:

一、入情朗读――体会情感之美

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显示作品的自然美,首先从朗读开始。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音乐美、语言美甚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受。

1.富有魅力的范读――引导学生感知美点。教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会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在。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如果教师自身朗读条件较差,可请别人录音,可借助媒体,以弥补不足。

2.精妙到位的指导――激发学生创设美境。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自然美,朗读指导是一个关键。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后有表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等,更能表现作品的美感。

3.提纲挈领的导读――启发学生探寻美线。教师抓住关键词语读,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这样的读法能让学生积极思维,深刻体会作品的自然美。

4.烘托气氛的配乐――培养学生想象美蕴。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二、理解文本――挖掘神韵之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主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这就是从自然美到神韵美的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把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1.品析词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在朗读中,学生已经感知作品的语言美,那么,在课文分析中,就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美”。母语中有丰富的语汇,有许多同义词、近义词。而当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出现,产生精美、简洁的效果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体会炼字的精妙。

2.领略内涵,欣赏课文的意境美。美的语言还表现在一些内蕴丰富的句子上。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注意分析这些美的语言,就会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美的熏陶。

3.鉴赏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美。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学生通过阅读,打动他们的思想,使之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育,使人乐善好为。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反面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真、善、美总是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反面形象,作者通过对丑的裸的暴露和鞭挞,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审美理想。阅读指导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丑行,剖析丑类们肮脏的灵魂,以此培养批判与憎恶的情感,通过“审丑”达到“审美”的目的。

4.把握主题,领略文本的思想美。许多课文的中心,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如《钓鱼的启示》让我们明白:坚持道德原则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师生反复品读,反复剖析赏识作品中的形象,可让学生“感情悟理”,体会文本所具有的思想魅力。

三、激发想象――呈现佳境之美

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情感就已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审美角色,但审美仅限于此而没有想象参与,就不可能呈现其最佳美境。审美想象是审美体验的进一步发展,审美情感渗入想象,不但成为审美想象的推动力,而且成为意象构成的中介力。在情感的作用下,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表象相互作用,最终主客融合,物我同一。丰富想象有以下几条途径:

1.积累知识,拓宽信息。加深课内教学的语言想象材料积累。除书中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外,还可适当拓宽课文内容,传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在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把艺术形式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加大审美信息容量,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以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2.多学勤记,获取素材。课外活动中督促学生多观察,勤记忆,获得感情想象材料。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记忆想象,激发其想象。反复朗读法、描绘渲染法、点拨启发法都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自由表达,加深体验。审美体验能给人带来欢乐、愉悦、兴奋等积极的心理感受,这是人们憧憬和追求美的内因所在。在学生真切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的基础上,进而乐于和同伴分享和讨论,有助于他们对构成美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4.质疑解惑,开辟乐土。古语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一定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四、操作实践――体验生活之美

阅读的本质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文字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接受。

1.当小演员。故事性强的课文学完了,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分别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复述,做出创造性的补充。

2.当小导游。学过写景的文章,可组织“旅游团”,由学生轮流当导游或游客把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解说词。

3.当小作者。有些作品在结尾处留有空白,这时便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充当一回作者,设计一下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尽管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但只要能用心对待,还是能受到一定效果的。

4.当小老师。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解构文本,和同伴们探讨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与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只有先明白新课程标准的要旨,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身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虽然农村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条件要比城市孩子差,这是无法抹煞的事实,但是在精神层面上,两者是平等的,美应该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李敏,王树华.教师教学基本功[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3]邢建昌,刘澍.美学与美育教程学习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充分挖掘资源,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