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并列式复音词研究

时间:2022-10-21 08:42:31

《世说新语》并列式复音词研究

[摘要]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词汇史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世说新语》中的并列式复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词性、词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典型例子总结它们在该书中的特点和规律,力图为认识古汉语语言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关键词]《世说新语》并列式复音词 语义 词性 词序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81-01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笔记小说集,该书一共有复音词2537个,其中并列式复音词有1228个,占复音词总数的48.4%。并列复音词最早一般是由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后来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复音词。

一、语义构成

并列式复音词根据语素的意义、性质可以分为同义并列、类义并列、反义并列三类。

(一)同义并列复音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的语素构成的。《世说新语》中有222个同义复音词,占并列式复音词总数的18.08%。当这类复音词的两个语素在语言中并列出现时,就代表相同概念。但是由于大多数复音词都是单一的,而组成复音词的单音词大多是多义的,因此,单音词是以相同的义项组成同义复音词。

如1.“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周有圈子、普遍、完备、环绕等意义,旋有转动、回等义,当它们以共同义项环绕之义结合在一起后,指的是交往、打交道。2.“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履有鞋子、踩踏、执行等意义,屐指鞋子,组合成履屐之后引申为琐细的小事。

(二)由两个意义彼此相关且拥有共同上位概念的语素构成的复音词,称为类义复音词。其意义既不等同任一语素的意义,也不是构成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构成语素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比喻或引申产生新意义。这类复音词共870个,占并列式复音词的70.85%,比例最大。如“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构造,乃无锱铢相负揭。”“锱”和“铢”都具有指“重量单位”这个上位义,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这里用来喻指极轻的分量。

(三)由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是反义复音词,本书中有136个,占11.07%。如1.“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左右本指左边和右边,这里是帮助、扶持的意思。2.“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消,减少;息,生长。当“消息”以“减少与生长”义为基础,形成一个更加抽象完整的意义时就变成了一个词。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偏义复词,即含义偏重在其中一个词素上,另一个词素则只作陪衬的词。偏义复词从构成成分看,有由近义词构成的如“园圃”“云霓”等,由反义词构成的如“得失”“休”等。

二、词性构成

《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具有这样的特点:构成复音词的语素和该复音词词性基本一致:

(一)名+名名,由名词词素组成名词性的并列式复音词,其意义往往是构成语素意义的概括化或抽象化。如“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本来指落日余辉照射的桑树和榆树,转指夕阳、黄昏,这里用来指人的晚年。

(二)动+动名,由动词性词素组成名词性的并列式复音词,其意义指向行为动作的相关对象。如“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裤罗,以手擎饮食”,饮和食都是动词,这里指食物,是名词。

(三)形+形名,由形容词性单音节词素组成名词性并列式复音词,其意义与构成语素的意义相关。如“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仄指狭窄,陋指狭小、粗俗,都是形容词,组合成仄陋后是指出身卑微低贱的人,属于名词。

此外,还有形+形形,动+动动,代+代代三种情况。

三、词序排列

从词序来看,《世说新语》中有两类并列复音词,一种是语素相同但顺序不同,另一种是和我们现在使用的词顺序不同但意义大多相同。

(一)字序AB和BA都存在的:[狭小、小狭]1.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2.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

同素异序词从统一意义的角度表达出相同的感情。如姿容和容姿从语义方面来说都是与人的外貌有关系,因为魏晋人士都希望自己的容貌像女子一样漂亮;从语法方面来说是两个名词的并列结构;从语用方面来说是为了避免同一篇章内部语言的雷同和板滞。可见,《世说新语》用变换的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活泼,避免重复。

(二)与现代汉语相比,只有BA的,如“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指神志,类似于我们今天讲的“理性”。

四、小结

(一)《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以并列式居多,词性构成与先秦两汉一样,具有构成复音词的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性一致的特点。

(二)同素异序复音词一般意义相同,顺序还不固定,即使颠倒也不影响意思表达。它可以避免词汇多次使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体现出作者主动积极的态度。

(三)复音词使用同义变换的形式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让读者看到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柳土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上一篇:现代社会关系下人的发展转变 下一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