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体会

时间:2022-10-21 07:38:41

5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合型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50例患者中22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3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采用延长的髂股人路,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在充分暴露下,尽可能恢复髋臼的形态,尤其是负重区的关节面要尽可能解剖复位。结果:根据Matta评分,优28例、良16例,优良率为88%。结论: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及时的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复合型;髋臼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65-01

近年来,随着开放复位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成熟,髋臼骨折的远期疗效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对5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CAF)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50例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20-67岁,其中23例合并股骨头后脱位,11例合并股骨头中心脱位,6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多数患者合并有1处以上其他部位的骨折。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髋关节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片及CT检查。

1.2手术方法

50例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其中22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3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采用延长的髂股人路,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逐层切开并切断或钝性分开各相关肌肉,在充分暴露下,尽可能恢复髋臼的形态,尤其是负重区的关节面要尽可能解剖复位。对于有软组织附着的后壁骨折尽量不剥离,骨折复位用松质骨螺钉或髋臼重建钢板或二者联合进行固定,术中应注意保护坐骨神经、股内侧动脉等。术后常规抗感染,切口负压引流48-72 h,并予皮肤牵引。

1.3疗效评分

采用Matta评分法:疼痛、行走、髋关节活动范围各6分:优为17~18分,良为15~16分,一般为12~14分,差为

2结果

50例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平均为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髋臼骨折均骨性连接,无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发生。术后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者3例,3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6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4例1年内完全恢复。评分结果:优28例(56%),良16例(32%),一般4例(8%),差2例(4%);优良率为88%。

3讨论

对于复合型髋臼骨折患者,在受伤早期,除开放性髋臼骨折或合并某些难以手术复位的股骨头脱位外。通常不应急诊手术,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手术出血,早期治疗应包括手法或骨牵引复位已脱位的股骨头,这是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的关键,持续骨牵引还有利于防止骨片或骨折断端顶压股骨头,导致股骨头软骨的再损伤。我们认为髋臼骨折移位>3 cm或髋关节脱位未能满意复位或关节内存在任何与髋臼骨折相关的游离体,或髋臼后壁或后柱等不稳定性的骨折,CT扫描显示缺损>40%及中、青年患者复位及功能恢复要求较高,非手术治疗失败者,均需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髋臼骨折完整复位的基础。只有充分的显露骨折,才能达到解剖复位。前方髂腹股沟入路用于显露髋臼的前壁及髋臼的前柱骨折、横形骨折,但不能显露髋臼的关节面,因髋臼内壁较薄。术中注意避免螺钉过长进入关节。后方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可以显露髋臼后壁和后柱骨折,操作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和臀上神经血管。对于后壁骨折块不能完全从后关节囊剥离,以免骨折块坏死。凡涉及双柱骨折移位较大时,复位较困难时可选用前后联合入路。因此,术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而且要求术者非常熟悉骨盆和髋臼的解剖结构。本组患者有22例采用Kocker-langenbeck入路,13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采用延长的髂股入路,6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在充分暴露下,尽可能恢复髋臼的形态,尤其是负重区的关节面要尽可能解剖复位。经手术治疗后,优28例、良16例,优良率为88%。

总之,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及时的手术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上一篇:脑卒中后继发癫痫90例分析 下一篇:影响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