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妹儿”折射出文化差异

时间:2022-10-21 07:16:12

“伊妹儿”折射出文化差异

据说中欧的EMBA项目给诸多日理万机的老总们上学的第一课,就是按时收取、回复E-mail。我私自揣测原因有二:第一、老总们确实很忙,忙到没有时间看;第二、大部分人看了但是有些问题一时找不出合适的言语答复,有些是嫌对方级别太低,不屑答。至于为什么教授要教这一课,原因可能也就是两点:第一、公司形象;第二、个人形象。

收取按时回复E-mail已经成为大部分在国外的人们的习惯。我当日在国内时,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发给在国外的同学,还是校方的E-mail,总有很快的答复。一般对方都会将原件附下,即在Re(回复)的同时,不把原来的内容删除。这也是与人方便——如果发信人每日有数十封以上E-mail进出,记不得上次的内容太有情可原了。

职业交流和国内的外企客户最频繁的还是E-mail往来(除了电话以外)。因为经常要互递文件,往往会在电话后紧接一个E-mail。我从从前的上司那里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将所有交流内容文本化,E-mail各方备份,以免最终对沟通的过程有异议。

我特别感动的一次收E-mail的经历,是在过去的几个月做学校的一个项目,因为需要从专业人士处采集数据,而行业是我完全不懂的高尔夫,并且没有一个行业内的熟人。后来,不得不去一个美国的高尔夫职业管理人员协会花了几十美元注册,然后给他的数据库中的一些会员发E-mail问问题。我本来设计的是一份长长的问卷,但是这样长的问卷是没有人会回的。所以就将最关键的几个问题精简后直接在E-mail中提问。我知道,就市场调研来说,没有任何奖励机制下,如果有30%的回复,那就很了不起了。而我的E-mail的回答率有40%。尽管有些人在一周甚至数周后才回复我的E-mail(考虑到冬季是很多高尔夫球场的淡季,有些人做其他第二职业而没有及时查阅是完全有可能的),很多人还给我他们的电话联系方式,我对他们每个人都深深感激。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光是闭门造车,我这个项目肯定是做不成的。

在求职中,有个著名的说法:Six degree distance(六度距离)。大概是说世界上每个人和每个人之间,几乎都可以通过六个人之内找到联系。这说法当然是有些夸张,但是肯定有其实在之处。所有的职业顾问都教我:一定要networking(多方交际),一定要写感谢信,一定要在48小时内给电话或E-mail回复,这是礼貌,它是体现个人,公司和组织形象的一种行为。

可惜的是,我在国内的有一些同学并没有查或回E-mail的习惯。我发出的每一封E-mail,有如石沉大海,再无回音。稍稍好些的,会在六、七个月后突然回一封没头没脑的信,但总比不回的好。心里面不是不难过的。就好比你明明知道这个朋友认识路,可是那朋友就是不给你指路。这样的行为真让人失望。

没有回复的E-mail,就好比伸出去的手没有人握。

上一篇:我所了解的法国MBA和商业学校 下一篇: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