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去“触摸”音乐

时间:2022-10-21 06:27:33

用耳去“触摸”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11-01

今日从网上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位八岁的盲童通过努力学习钢琴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这不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实中身体正常而又富有灵性的学生音乐反而学不好,有时在音乐课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的表现上也令我十分失望。从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故事中我体会到,音乐确实是要用心去聆听的,要让心的双手“耳”去仔细触摸的。然而我们现实中的很多音乐课在进行培养感悟能力上做的确实忽略了音乐的重要特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要以聆听来获取对音乐的感性经验,我们的课堂常常充斥着干扰学生音乐的课堂辅助手段,看上去内容非常丰富,而对学生在音乐的理解上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案例: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一首民族乐曲《渔舟唱晚》,在课堂上先是播放优美的湖光山色,船夫摇橹等各种画面,在这些画面的背景中播放古曲《渔舟唱晚》,然后问学生觉得对音乐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积极踊跃,教师也非常满意,最后的环节上还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表演。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而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学会聆听,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二、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我们 强调听觉的重要地位,并不是孤立聆听这一环节,实际上音乐是能给人带来全身心的享受的,音乐的聆听具备一种通感的效应。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欣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可让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利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色彩与线条,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再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为乐曲起名。第二次聆听时,可请学生朗诵,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最后也可出示名画,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聆听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二:导入语,请同学们都闭上眼睛,我希望同学们在听这段音乐的时候闭目聆听,你将会很有收获,先别管是一首什么曲子,只要你闭上了眼睛,你的心就和这段音乐靠得最近,等同学们听完了再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接下来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次聆听,从旋律、结构特点,层次,速度、音色、力度上引导学生来阐述音乐。

两节课的课堂气氛的对比上是案例一的要热烈,而实际上学生因为视觉及身体上的干扰,并不能理解音乐深处的意境及音乐的本质在其内心所产生的震撼。案例二杜绝了干扰的一切因素,学生因为闭目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心与音乐全面地接触,通过音乐要素上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边听边分析对音乐的理解,是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而又富有生态性特点的音乐课。

不管课堂的形式怎么变化,笔者认为任何形式都要遵循听觉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音乐的内容就显得没有学习的意义,所有环节就形同虚设,音乐对学生心灵的影响、音乐对人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让我们都摒弃花哨的枝节,引导学生用耳去触摸音乐,从而把握到音乐教学的根本。

上一篇:谈让问题学生在爱的关注中成长 下一篇:做中求实学 问答见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