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赋敛”货币的美国为何不通胀

时间:2022-10-21 06:06:05

“三重赋敛”货币的美国为何不通胀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美国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撤钱”的办法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的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耐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性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中国上演的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中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强行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何前者导致了立竿见影的通胀压力,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后者却能安然无恙、履险如夷?

中美两国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形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而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影响其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非常轻松地“勾销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这正是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三心二意,并不真心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美国消费者是廉价人民币的最大受益者,它大大化解了普通美国民众对政府滥发货币的不满情绪。但一旦人民币真正大幅升值,出现中国大量“购买”美元的情景,美国将更加无法忍受。

在中国,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当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利于促进出口,不利于支持进口,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大量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立刻就反映在国内价格市场上。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增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直接返还给普通百姓,以形成收入增长。但是,很多投资项目收益并不明显,我们热火朝天建设的高速铁路就是其中一例。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使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形态必须加以改变。只要中国经济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美国政府就会有恃无恐,会不断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盘剥中国的财富。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为美国打工的局面,第一步就是破除“出口保就业”的理念,打破对出口下降的“恐慌症”,不再将出口当作解决就业的万能药。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政府需要真正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用于进行国内结构调整,实现国民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逐渐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福利。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以此带来的是比廉价出口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上一篇:本土企业豪赌亚运会暗藏隐忧 下一篇:云计算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