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21 05:19:22

大学生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揭示当前大学生人格坚韧性现状与自我效能感高低的关系,为培养大学生人格的坚韧性,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及缓解就业难之现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坚韧性人格量表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被试进行测量。用SPSS16.0做了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呈现高度相关,自我效能感的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中图分类号】R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38-02

1前言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Kobasa提出了人格坚韧性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体验高度的生活应激, 但由于表现出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的个体。

已有的大多数坚韧性的研究都和健康与疾病有关,有研究表明,坚韧性高,个体疾病症状的可能性就小,坚韧性低,个体疾病症状的可能性就高。这可能源于坚韧性人格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和信念。那么,这种信念和态度是否也对个体的对参加健康运动以外的生活事件发生影响呢?

自我效能感对人的活动起的一定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 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2]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较差组。中等组与较差组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1]

可是前人并没有指出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坚韧性人格对于学生学业成绩可能带来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格坚韧性现状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大致状况,揭示当前大学生人格坚韧性状态与自我效能感高低的关系,教育者可以通过本研究在日常教育中着眼于培养大学生人格的坚韧性,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缓解就业难的现状。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于西南科技大学在校本科生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8份,其中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生人57人,女生79人。

2.2 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卢国华、梁宝勇编制),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包括韧性、投入、控制和挑战4个维度。共27个条目。采用四点评分法。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 [3]

2.2.3 根据研究需要,在量表后面增加了一些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题目。选项有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很差。分别记为1、2、3、4、5分,项目总和为学习状态分数。(α=0.878)

2.2.4 数据处理 数据回收后,将数据输入全部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

3.1相关分析:通过自我效能感、学习状态与坚韧性人格的相关分析,可知,自我效能与坚韧性人格呈正相关,并且自我效能感与坚韧性人格的总相关最大并比较显著(P

表1自我效能、学习状态与坚韧性人格的相关分析

而学习状态和坚韧性人格呈负相关,其中坚韧性人格与学习状态的相关最大,并比较显著(P

3.2 多元回归分析: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坚韧人格分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自我效能与坚韧性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示P

以学习状况为因变量,坚韧人格分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学习状况与坚韧性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方程显著,F(4,135)=6.712,P挑战>投入。学习状态的多元回归方程也显著,F(4,135)=3.749,P挑战>控制。所以对于学习状态来说,挑战因子的影响最大,而自我效能则受坚韧因子影响最大。

以学习状况为因变量,坚韧性人格和自我效能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学习状态与坚韧性人格、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分析表明,学习状况的多元回归方程显著,F(2,135)=10.151,P

4讨论

4.1 坚韧性人格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通过上面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坚韧性人格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并非常显著,坚韧性人格的四个因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程度分别为坚韧>控制>挑战>投入。从这些结果表明,一个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往往需要一个很坚韧的人格特征,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的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 这给人们心身健康带来威胁。坚韧人格可以帮助人们缓冲应激对心身健康的不良影响, 使高应激情境下的个体保持心身健康。[4]然而只有当这些高应激情境能够改变自我效能感,完成对外界不利条件刺激的抵制之后,才能有一个很高的成就感。

坚韧性人格高的个体比坚韧性低的个体更懂得利用社会资源,从而来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通过对坚韧人格对社会支持的研究(Maddi&Hightower,1999;Maddi,2002)[5]一个具有良好的坚韧性人格往往具有很高的成绩感,善于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从坚韧性人格的四个分因子成分上来说,坚韧分因子往往做自我效能感的贡献值越大,也就是说往往坚韧的性格和坚强的特征的人表现为颇有成绩,事业成比较强,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自我效能。Bandura的理论认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6]因此在思维行动上,坚韧性人格往往能够具有一个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往往能够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很强的精神力,这样往往有利于自我实现的完成。挑战性人格的个体将变化作为生活的正常状态, 是促进成长的力量, 而不是对安全的威胁, 并希望不断地从各种经历中学习, 无论这些经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种情景也会有一个非常高效的自我能动力。

从投入的角度分析,投入是指当事人对于事物目的和意义的感知, 并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在对自我效能感的贡献上,并不是很理想。投入的多少意味者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感知程度的强烈,当自我效能感较强时,并不需要一个很高的投入,可能是因为个体在处理事件中,并没有把当前事件作为最终目标,而是倾向于对自己未来目标的关注程度。

所以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坚韧性人格对于自我效能感的体现非常重要,只有当个体具有一个很高的坚韧性人格时,他才能完成自我实现的效能感。在企业中,高层领导者往往需要自我实现,通过良好的业绩来评估自己的工作效能,而在日常工作者,往往会由于各种外界原因存在许多工作与自我效能效价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一个领导者,具有很高的坚韧性人格时,他会增加自己的韧性,挑战风险的能力。这样的自我实现来得以完成。

4.2坚韧性人格、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情况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坚韧性人格各个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坚韧维度>控制维度>挑战维度>投入维度. 即个体人格坚韧性中追求目标时坚定执着,乐观进取、坚毅不拔的方面与其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紧密;而想要主动把控和影响所经历事件这一方面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则次之。前面两个方面又比把挑战转换成力量这一方面以及个体对活动专注程度的这一方面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发现,坚韧性人格对学习状态的影响大小的顺序,为挑战维度>控制维度>投入维度>坚韧维度。一个人的冒险精神与学习态度之间的波动会很明显,这样的人也许因为一个新机会的出现对于学习的态度将会与过去不一样。而一个相对能够花大量精力时间去投入的人,以及拥有坚忍不拔个性的人则在学习态度上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研究同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于学习状态的影响比较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杜巍等的研究认为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性差异。优秀组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较差组。中等组与较差组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这表明,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一定的调节与控制作用。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不显著。[1]

5启示

本研究有助于学校和社会了解大学生人格坚韧性现状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大致状况,教育者可以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日常教育中着眼于培养大学生人格的坚韧性,养成学生坚毅的性格,以及迎难而上的人格品质。与学生共同树立稳定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缓解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锋,李永鑫,坚韧性人格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3):715-717

[2]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1期

[3]Maddi S R, Richard H, Deborah M K, et al.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 of hardiness, III: Relationships with repression, innova-t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6, 74 (2) : 575~598

[4]Bandura 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5]Maddi S R, Richard H, Deborah M K, et al. The personality construct of hardiness, III: Relationships with repression, innova-t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6, 74 (2) : 575~598

[6]Bandura 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加强对高职生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和普及 下一篇:浅谈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的研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