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半吃毛芋艿汤

时间:2022-10-21 05:19:14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上海本地人惯称为八月半。八月半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团圆、和睦、吉祥、平安,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又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过八月半的风俗各异、形式多样,但无不寄托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旧时,中国人有八月半阖家团聚、祭供月饼、焚香拜月、共赏明月、细品月饼的习俗。在我的记忆中,儿时八月半家中虽无祭供月饼、焚香拜月之举,但除了吃月饼,还有吃毛芋艿汤的食俗,据说有辟邪消灾、逢凶化吉之意。

毛芋艿为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因其表面布满长长的毛须而得名。毛芋艿在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每年农历八月成熟上市。毛芋艿富含钙、磷、铁、钾、镁、钠、烟酸、蛋白质、维生素、皂角甙、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开胃生津、消炎镇痛、补气益肾等功效。其烹饪方法类似洋山芋,烧、炖、煮、蒸均可,熟后软酥糯滑、易于消化。毛芋艿不但可入菜,而且可用以制作小吃、糕点。本地人过八月半时则把它烹制成应节美食――毛芋艿汤。

记得每年八月半上午,母亲总会将毛芋艿去皮,洗净后切成小块,配以绿豆、百合、糯米、白糖(讲究的再放些桂花),放入一口直径32厘米的特大号钢精锅中烹煮毛芋艿汤。煮时,满屋飘香,勾人食欲。煮好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吃着毛芋艿汤,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大家你一碗,我一碗,不一会儿,一大锅毛芋艿汤就被吃得精光。虽然这天也备有午饭,但那香甜可口的毛芋艿汤令我胃口大开,吃得腹满肚胀,哪还吃得下饭?

生剥毛芋艿皮很麻烦,手部还会因为皮肤过敏而奇痒难忍。母亲去除毛芋艿皮的办法是:将毛芋艿装进一只布袋(只能装半袋),用绳子扎紧袋口;将布袋置于硬质地面,用双手反复搓动,再把毛芋艿倒出,毛茸茸的毛芋艿便成了光溜溜的光芋艿,既快又好,而且手也不会发痒。

毛芋艿汤制作简单,方法如下:

原料:毛芋艿、绿豆、百合、糯米、白糖。

制法:1、将绿豆拣去杂质,浸泡数小时后洗净,沥干;毛芋艿去皮后洗净,切成小块(小的毛芋艿不必切);鲜百合掰开鳞瓣,弃去外面老瓣,洗净,沥干;糯米(只需少许,为的是使汤水稠厚些)淘净,沥干;

2、煮锅内放适量清水,倒入绿豆、糯米,盖上锅盖,用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

3、绿豆将熟时倒入毛芋艿、百合;

4、煮至绿豆开花、毛芋艿酥软、百合熟烂时放入白糖,再煮片刻,待糖溶化后即可。

特点:甜糯细腻,香味浓郁。

上一篇:“隔夜菜”是否真的致癌? 下一篇:安亭老街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