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伤后心电图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1 05:17:04

电击伤后心电图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击伤对心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抢救提供观察指标的信息。方法 对我院收治12例电击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电击伤后被紧急送到医院时的第一次记录的心电图特征,以及观察分析在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动态改变。结果 电击伤后的第一次记录的心电图:正常心电图(8例)与大致正常心电图(2例)共10例,占83%,异常心电图2例,占17%。异常心电图中心肌缺血1例。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动态改变:无新的异常心电图出现。结论 触电部位不在心脏的电击伤,其心电图改变不大,难为临床治疗的观察指标提供信息。

【关键词】

电击伤;常规心电图

在以往的电击伤文献报道中,电击伤患者的心电图多数是异常心电图,并由此提出了电击伤对人体的损伤首先是心脏的损伤,其心电图的表现为STT异常改变为主。为了提供临床在接诊抢救电击伤患者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指标,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电击伤患者12例,以间接观察电击伤对心脏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情况

临床资料:电击伤住院患者中,有心电图检查及较完整的其他资料的病例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49岁。其中雷击伤1例,操作交流电设备时电击伤11例。电击伤后立即出现意识丧失、昏迷、且呼吸、心跳骤停者6例,电击伤后意识清醒者6例。临床归转:死亡1例(为雷击伤后全身Ⅱ度烧伤、昏迷、呼吸与心跳骤停者,其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过心肺复苏后清醒,病情经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者11例。

1.2 方法

12例均采用同步十二导联9130K心电图机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观察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动态改变。

2 结果

2.1 心电图特征 电击伤后被紧急送到医院时第一次记录的常规心电图特征:正常和大致正常心电图占83%,即异常心电图占17%。12例均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8例,大致正常心电图2例(其中1例为雷击伤患者):均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120次/min,其STT正常,即异常心电图2例分别是:频发房性早搏1例(男,年龄47岁)、轻度心肌缺血征1例(男,年龄44岁)。

2.2 住院期间的心电图动态改变 电击伤后异常心电图组中,频发房性早搏患者在伤后48 h内心电图恢复正常,另一例缺血性STT改变患者,在伤后72 h内心电图恢复正常;正常与大致正常心电图组:住院期间无异常心电图出现。

3 结论

触电部位不在心脏的电击伤,其心电图改变不大,伤后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是一种中枢性损伤表现。

4 讨论

本组12个病例,STT均正常患者11例,心电图呈心肌缺血改变患者1例,后者为中年患者,不能排除电击伤前就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电击伤是超过一定极量的电流通过人体,产生机体损伤或器官的损害,致整体或部分器官的功能障碍。身体某部位直接接触电流或被雷电击中,电流通过中枢神经和心脏时,可引起呼吸抑制、心室纤颤或心跳骤停,造成死亡或假死;人体为导电体,外界电流进入人体,人体便成为电路中导体的一部分。对人体引起损伤的程度,与电流的性质、强度、频率、电压的高低、接触部位的电阻、接触时间的长短、电流在人体内的径路、以及接触时人体功能状态等有关[1]。电流局限于一侧肢体,可造成该肢体残废。本组患者触电部位均不在心脏,且电击后,83%心电图正常和大致正常,说明触电部位不在心脏的电击伤对心脏影响不大。原因可能如下。

4.1 电击伤电流没有直接接触心脏 而是电流从与电流接触的身体局部向全身性扩散,心脏位于纵隔里,有心包包绕,与其他骨骼肌分离,同时心包腔以及腔中的少量的液体对心脏也起着部分的缓冲作用。

4.2 电击伤除了所接触部位的骨骼肌受直接刺激外,更重要引起中枢神经系激烈反应,视通过人体的电流量的强弱,引起中枢神经系反应的程度强弱不同,如果中枢神经系反应的程度强烈,神经系统所支配的心脏和呼吸中枢受到最强烈地刺激而出现不可逆性的抑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而死亡;如果心脏和呼吸中枢不是受到最强烈地刺激并且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心脏与呼吸中枢的功能得到恢复,而在此过程中,心脏受到的刺激也是整体性刺激,其间使心血管紧急收缩,导致心脏骤然供血不足,也都是整体性的,由于心脏没有区域性的心肌损害,即没有区域性电位差,由此,心脏的除极过程以及复极过程也就没有异常的电位差改变,由于复极过程没有异常的电位差改变,ST段、T波也就无异常改变,本文12例中11例ST段正常,说明电击伤时心脏受到的刺激或是损伤是整体的改变。

本组病例有1例为雷击,全身Ⅱ度烧伤,心电图正常。闪电的电压为3~200万伏,电流2000~3000A,因此电瞬间温度极高,迅速将组织烧成炭化,因此导致雷击患者全身Ⅱ度烧伤。

综合本文12例电击伤的心电图特征说明了人体受到强烈的电击损伤,是整体性的中枢性的损伤为主,以及人体接触电源的部位受到强烈的灼伤而不同程度的神经和肌肉损伤或至坏死,尤其多见于肢体。

参 考 文 献

[1] 戴自英,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3874.

上一篇:262例无痛人工流产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下一篇:加强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管理以改变紧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