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谈》的恐怖美学解读

时间:2022-10-21 03:29:45

《怪谈》的恐怖美学解读

摘 要:日裔英国作家小泉八云的成名代表作《怪谈》的出版引起了文坛巨大的反响,因此被视为“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本文以恐怖美学“崇高”“恐怖”“诡异”这三大取向中的“恐怖”取向作为切入点,从内在恐惧(terror)与外在恐怖(horror)两个维度作为理论框架,分析《怪谈》的恐怖之“美”。以期为小泉八云的美学思想研究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键词:恐怖美学 内在恐惧 外在恐怖 怪谈

小泉八云(Koizumi Yakumo),日籍英国人,以民间灵怪故事集《怪谈》(K waidan, 1904)一书的出版,确立其“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的文学地位,在《怪谈》一书中小泉八云运用日本传统文学语言风格对日本民间灵异、怪诞的故事进行描写,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尝试通过恐怖美学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原《怪谈》中的“恐怖”之美。

人类审美中的“恐怖”总是与“美”紧密联系的。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提到,甲骨文与金文中“美”可以拆分为“羊”与“大”,“羊”指代头佩祭神用的羊角,“大”指代负责巫乐、巫舞的部落祭司,由此可见,自从“美”一诞生,就与“灵异”相联系。[1]18世纪中期“怀古主义”(medievalism)在英国中上层人士中广泛传播,他们热衷于搜集中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2]这些源自于中古世纪的灵怪的民间传说被视为哥特文学的原型。[3]直至1757年,爱德蒙・伯克提出的“崇高论”①提出“崇高”与“恐怖”的有机联系,首次以美学的角度审视“恐怖”。著名哥特小说家拉德克利夫夫人认为伯克的崇高理论已经无法涵盖所有的恐怖形式,她于1826年进一步完善伯克的崇高理论,将恐怖定义成两个纬度:Terror与Horror。②德文德拉・瓦尔马与里克特・诺顿进一步完善该理论,他们认为:“terror”指内在心理的恐惧;“horror”指外在事件的恐怖。[4]本文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内在恐惧(terror)与外在恐怖(horror)两个层面来解读《怪谈》中的恐怖美学。

一、外在恐怖赏析

小泉八云在《怪谈》一书中,对恐怖事物进行细节性的描写,将恐怖美学中的“外在恐怖(horror)”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多次出现了“坟墓”“棺木”“残尸”“食人鬼”等肮脏、污秽的意象,令读者感到“害怕”与“恶心”,而这两种人类正常的应激性正是恐怖的根源。[5]

《狸精》③一文中描写道:脸上没有五官的狸精横行在荒草丛生、死寂荒凉的护城河堤上,专门夺取夜归人的性命。在这一章节中,小泉八云对狸精、护城河堤等外在事物的描写让读者感到“害怕”与“恶心”,这便是恐怖美学中外在恐怖的体现。

小泉八云对“外在恐怖(horror)”的运用使得《无耳琴师芳子》④一文给了读者感官震撼和更多的想象空间。当寺佣在墓园里发现芳子时,周围的环境弥漫着恐怖的气息:漆黑的夜幕中,透出两三点诡异的荧光。眼神空洞的芳子,面无表情地弹唱琵琶,四周墓碑上的鬼火伴着凄厉的琵琶声上下飘忽。对于恐怖事物的直接描写,让读者直面内心当中被压抑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二、内在恐惧赏析

《怪谈》中“内在恐惧(terror)”的描写体现了小泉八云对恐怖美学炉火纯青的把握。“内在恐惧”不同于“外在恐怖”对恐怖事件的直接描写,弗洛伊德学说中明确指出“令人恐惧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某些其他因素――被压抑物,无意识那缺席的存在”。[4]由此可见,读者内心的恐惧除了对该事物的直接恐怖性描写之外,还存在于内心“被压抑物”的释放,这种被压抑心理的释放是德文德拉・瓦尔马所认为的一种“无形的心理恐惧的氛围,引起对另一个世界的某种疑神疑鬼的颤栗”。[4]

《怪谈》一书中体现了小泉八云对“内在恐惧”描写的精确把握。《鸟取的被褥》一文中,全篇并无过多恐怖场景与画面的描写,但是在耳边反复出现孱弱声音在低吟:“哥哥,你冷吗?”却让读者顿时毛骨悚然。《青柳》⑤一章结尾对被拦腰截断的三棵柳树的描写语言虽没有丝毫的诡异成分,但是柳树悲惨遭遇的出现却让人联想起消失的青柳一家的遭遇,让读者沉溺在对另外一个未知世界的想象和臆测当中,这便是德文德拉・瓦尔马所认为的恐怖美学中“内在恐惧”的形式。此类恐怖美学的形式在《怪谈》当中比比皆是。《碗中的倩女》⑥中对女鬼淳子的描写:“眼波盈盈流转,水润般的红唇微微翕动”,无任何的诡异之处,却让关内“心脏快跳出来”和产生“害怕的心情”,这是因为女鬼淳子的倩影出现在了不符合常规的地方――关内的杯子里,这让关内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对未知世界的臆测,内在恐惧便油然而生。

三、结语

中西方文学中的恐怖美学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之处。而这恐怖美学教化意义和恐怖取向上的差异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中西方美学取向差异。西方近现代美学主要是从心理上讲艺术,并且强调艺术的非艺术功力性的审美特征。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恐怖美学往往侧重的是非社会功利性。而东方则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摹写、反映、认识,变成了基本美学理论。

文化模式差异是造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恐怖美学的恐怖取向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东方“道”的哲学理念中崇尚中庸与含蓄,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恐怖美学更为注重内在恐惧(terror)。而西方社会则注重于“理念”,即理性追求。在对理性与真理的追求中,西方儿童文学作者倾向于对外界客观恐怖事实的描写,这就是外在恐怖(horror)。

小泉八云在《怪谈》中灵活运用了日本传统文学的语言风格特点,呈现出日本本国传统乡土气息的同时又呈现出西方哥特文学的元素。本文通过对《怪谈》一书的文本细读,感受到了小泉八云在该部短篇故事集中恐怖美学手法的完美呈现。文中所描述的“内在恐惧”与“外在恐怖”是研究恐怖美学的两个角度,本文尝试以这两个恐怖美学“恐怖”指向中的维度作为切入点,解读小泉八云的成名代表作《怪谈》中的恐怖美学,为进一步了解小泉八云的美学思想提供可借鉴经验。

注释

① 选自《关于崇高与秀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Edmund Burke,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1757).

② 选自拉德克利夫夫人1826年著《论诗歌中的超自然》.

③ 选自《怪谈》第二章.

④ 选自《怪谈》第六章.

⑤ 选自《怪谈》第三章.

⑥ 选自《怪谈》第五章.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 李会芳.哥特小说探源[J].作家,2008(14).

[3] 杨洋.爱伦・坡恐怖美学主义对哥特作品的突破性影响[J].名作赏析,2011(5).

[4] 於鲸.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崇高与诡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

[5] 李艳.艺术恐怖何为?――卡罗尔的美学之思[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

上一篇:中国高校英语口译笔记教学现状调查 下一篇:《野草在歌唱》中二元对立的悲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