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村官”现象浅析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价值观

时间:2022-10-21 03:28:37

从“大学生村官”现象浅析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价值观

【摘 要】本文从我国大学生村官现象入手,重新诠释了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从知识出发――学以致用,从社会出发――担当责任和历史使命,从个人出发――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更有利地协调和实现这三个价值取向,以促进村官发展?文中从大学生自身、政府政策、高校本身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高等教育价值观

一、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几个误导及其原因

高等教育价值观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手段,是划分职业等级的依据,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在我国农村,上大学是跳出农门获得城市户口的通行证。在他们看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在政府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只有那些成绩差的上不了大学的人才会从事农活、做小买卖、当工人。人们对研究生卖猪肉更是不可思议。而现实中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基层,不愿进私企,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之一是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封建教育的价值取向使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仕”上,“学而优而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忽视工商业的发展,贬低以物质利益为主的社会需求,歧视儒商,导致我们民族整体上缺乏冒险探索创新的精神,从而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在于求“稳”。

其二,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概念本身不明确,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观取向片面化。《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教育目的定义成: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这个“一定社会”是什么样子呢?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是哪个社会的目的呢?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目的一般表述为“建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给人们的错觉似乎只有科学家、工程师才是“栋梁”。有学者把其外延定为“人”,似乎更合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才”,也要关照作为“人”的学生的发展。

二、从大学生村官现象浅析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新取向

1.从知识出发――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价值观是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而成为潮流。开设自然科学和工、农技术课程,充分反映出现代学制在追求教育应提供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产出的结果之一是让学生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质量下降,学校培养的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脱节,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此外学生所学专业用处不大显示不出优势。同样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复杂,与农村所需错位。调查问卷中关于“大学生村官具备哪种能力最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41.84%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实用技术最重要。而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4%的大学生村官是农学专业,经管类的也只占22%。人才的所供与农村人才的所需发生了偏离。农村需要专业对口、实用型人才。大学生村官们也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不同途径在默默奉献着,此外,部分人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知识。“学以致用”的高等教育价值观能指导村官们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干中又学的良性循环。

2.从社会出发――担当责任和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要与当前国家形势和时代使命联系起来,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其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的有郊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东西部、传统农业与新兴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需要大学毕业生作出理智的选择,与其“坐等要”,不如自己找机会。大学生村官一职则提供了机会。其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毕业生奉献一份力量,是时代的召唤。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价值观赋予我们青年不同的历史史命。在内缺民主外缺独立的旧中国,其指导思想是“教育救国”和“教育强国”;改革开放后,仍然强调教育的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新时期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高等教育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同样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奉献。他们把“科技兴农”的口号变成行动,让农村经济现代化、让法制民主观念开始深入民心、还把新风尚和新事物带进农民的生活。他们的职责和未来不是被农村同化,而是让农村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村民接触到先进的知识、科学的理念,需要越来越多有文化的大批新型“村官”,来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从个人出发――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由现象变为潮流,除了就业压力或迫于生计外,诸如国家政策如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工资待遇不差,发展前途好等也是吸引人的地方。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看,我们只有解决了低一层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才有高一层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第一个硕士村官杨本伦那样主动放弃国家人事部主任科员的职位回到山东老家当起村支书的勇气,但还是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是抱着施展才华的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意味着要轰轰烈烈地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过程而非一种终结状态:它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也可以由许多次微小进展逐步的积累起来或是偶发事件对人成长的促进。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岗位,只要能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发挥,促进个人成长,真正成为自己,都可以看作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高等教育价值观转向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的培植和弘扬,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建构则是当代中国教育首先要作出的抉择。无论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都离不开人的主体地位。从这个层面上看,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

三、采取措施促进村官发展,协调和实现三个方面的价值观取向

1.大学生村官本身。找准定位、摆正心态是大学生“落户”农村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摸索的过程。大学生在自己决定加入大学生“村官”的时候也要问问自己是否准备好了。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村官意味着日常大量琐碎的管理,工作中会有阻挠有挫折有不顺意,这就需要我们有耐性要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必要时向长辈师长求教。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同时,挖掘新点子,不断更新知识,创新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村民着想。

2.政府层面。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运行机制,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村官,选拔那些农村紧缺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有意愿长期留在基层的大学生。其二,强化大学生村官的组织管理。落实“结对传帮带”,让行政官员真心爱护大学生村官,为他们办事创业提供平台。加强反馈机制,建立专门的指导中心,每月汇报,每季度召开座谈交流会,每年综合总结。完善考评制度,评比优秀工作者,给予奖励。三是积极采取财政借款、银行贷款、社会筹款等办法设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干部创办、领办致富项目提供资金扶持。三是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尤其是要改变传统观念。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戴、尊重大学生村官的良好氛围。

3.高校。高等教育发展自身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有不同占主体地位的教育价值观。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显然不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但是,大学不能成为“象牙塔”,不能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专业设置要紧跟当前经济发展的走向,要随社会所需人才的供求变化而适当调整。放开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兼修其它有兴趣的学科。在传授实用型知识时更要与实践、生产相结合,走出课堂,走进培训或实训基地。这就要求高校和外界的组织合作,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反馈,不断完善高教本身。对大学生村官,有学者指出,可以定向培养。即高校设置此相关专业,专门培养服务于农村的专门型人才。高校也要关照学生的发展,尊重其选择。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实施创业教育,让创业理念深入人心,鼓励支持学生创业。

总之,三个方面的价值观的实现需要个人、国家和高校作出各自的努力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在重视个人发展取向的同时,国家,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重视社会功能的实现时,个人要以大局为重承担历史史命,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建华,周川,陈列等.高等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74.

[2]张家.谁的教育目的[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3]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J].中国农村观察,2008(03).

上一篇:文化差异对准确理解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 下一篇: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五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