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看自然观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方式与表现途径

时间:2022-10-21 03:17:44

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看自然观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方式与表现途径

摘 要:自然观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景观建造当中,从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手法中的体现,到现在广泛应用于现代高校的园区建设中,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演化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景观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筑形式、空间处理等方面加以论述自然观如何合理应用于高校建设,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自然观 天人合一 象山校区 巧法自然 校园景观

检 索:.cn

Abstract :As the main gardening technique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view of nature is widely applied to all kind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ought in the gardening of embodiment, now widely used in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 construction,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evolv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form, overall planning, spatial processing aspects of natural view of reasonable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o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Keywords :View of Natur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Xiangshan Campus, Learning from Nature, Campus Landscape

Internet :.cn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总的看法。自然观出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不管从什么角度,或以什么态度看待自然,其基本的内容和特质这些共性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在不同方面的体现与发展。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一种普遍的和谐智慧。这与西方哲学态度截然不同,西方哲学主要是以科学认知的态度看待自然,中国古代哲学倾向于以人文之眼看自然更趋于人性化,体现了一种感性认知,也因而形主义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即“天人合一”,把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整体和谐的角度去审视,要遵循天道,用仁智之心看待自然界山水。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现代设计师从美与形式及时尚文化的陶醉中逐渐转向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景观设计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自然观逐渐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体现自然观,不是简单地模拟自然,是将规划设计与自然之间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找到些契合点联系起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更好的把自然观融入景观设计中。

在我们学习自然、模仿自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问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总是不能全面、理性地认识其并驾驭。我们试探把自然观与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相结合,提出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一、在原始地景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创造

为了环境的生态平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景观创作中一定要重视“自然”因素,充分利用自然。正如道家的“无为”的行动观是首先要“无欲”才能无所作为,这表明对原生自然的尊重和保留态度。落实在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利用自然的“土、木、风、水、光、气、材”。对设计师而言,对于原始地景首先应该使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和谐,可以通过对原始地景充分利用和合理再创造的方法来实现。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上述方式完成其与自然如何和平共处。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选址在象山上,这座山不大,有大约五十米高,有两条小河分别绕过山的南北两侧,最后在象山的东端汇合,归宿是著名的钱塘江。在校园一期设计时,设计师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山边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这些自然要素,做了一些简单修整,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者把溪流中的淤泥清理出来,用在了建筑边的人工覆土上面,保留了西边芦苇的原来面貌,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闲暇时散步游览的地方。转塘这座城市近郊的城镇本来已经处于完全瓦解中,走向了城镇发展的边缘,新校园的建设起使其又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重新成为了一个具有归属感的中心场所,地方建造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延续。象山无形中存在于每座建筑之中,从中望去,象山已脱胎换骨。

二、取材自然、巧法自然

取材于自然,用人工的方法加以施工,要更加取巧,不能浪费资源,也就是物尽其用,因材施工。对自然用心、用智、便是“心师造化”,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巧法造化。循依自然之材的性状,加以发挥利用,除此之外,仅靠天然材料的堆积也产生不出完美的效果,还要靠合理巧妙地运用材料,这些材料是饱含设计者思想的,处处体现着工雕琢的作品才能有相当的感染力。

象山校区的建筑师把“自然”和“城市”分别放在了左右两端,在校园里,建筑的布置排列非常密集,只有三、四层高,从外观看仿佛是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把平面位置地做了突然扭转,在一个建筑的立面当中同时呈现一个空间中的大与小、喧闹与安静两种对立矛盾场面,视觉上形成反差,这种小场所似乎被激活了,被赋予了生命活力,在没有一个严格结构的情况下显得有些散漫,同时给人感觉能够在其中放松。

三、建筑蕴藏自然观

中国建筑景观设计本身讲求“天人合一”,人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效仿自然,并通过模拟自然来改造自然,所以,高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取决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国传统书院建筑,通过营造自然景观反映的中国传统自然观,非常值得现代建筑设计者学习借鉴。再来看看象山校区的建设,“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整个场地以“回”字做基本点,符合了中国传统书院的合院形式,从此出发,用减法原则进行削减,整个校园建筑体现了“回”的某种削减结果,像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在对象山的整个山体群做了直观把握后,把它们的总体形态归纳为一种聚合状态。

设计师把杭州灵隐佛寺前的千佛岩的造型方式运用到校园建筑的建造当中,命名“山房”,远观就像崖壁。把建筑内部空间看做像佛窟一样的讲学场所。第二种命名“水房”的建筑是模仿中国南方水体的灵秀流动之美,微波起伏缓慢水体状态。人们漫步于建筑内外时,随处可见这些建筑,在所有屋顶之上进行不同方式的讲学,把一天内,一个季节内,甚至一年内的不同光线、气流与温度表达给人,让人更真实地感受。第三种类型是模仿宋代书院的“合院式”建筑,每个建筑当中都包含有三个以上的小院落,是个饮茶、聊天、交流的好地方。除去以上功能,其平缓的斜屋顶也能提供散步、讲学的场所。实际上,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中,把建筑与景观的差别最小化,两者合二为一,难以分辨。

四、借助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计校园景观

利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如:移步异景、巧于因借、隔而不塞、师法自然等,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随时间展开,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纳入开发的景观体系中。如:象山校区众多弯曲的廊道,曲折蜿蜒,看似无规则,却是应自然二字,曲折变化均与观景有关,真正的移步异景。建筑空间隔而不塞,相互渗透又不可分割,路线布置从悠然僻静到豁然开朗,巧妙地把建筑外部或近或远的风景引进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对“园林”的理解被特别实现于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中。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在江南的灵秀的弱在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内进行校园总体规划:水塘、植物,以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格局,以突出风景的位置,建筑尽量化整为零,在大的建筑间插入小的建筑系列;同时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复的方式来增大了与自然外界的接触面。

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也是随着高校规模不断地发展壮大发展起来的,不同规模的高校有不同的景观建设方向,不能同日而语。象山校区的建设,以自然观的视野探究高校园景观设计规划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方法,试图从减少土方量、保留原地貌方面创造景观生态环境,又从建筑形式、空间处理等方面追求与自然地绝对交融、完美结合,为我们找到一条生态的、可持续的校园,提练实践校园的具体方法,从而推动我国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发展。

上一篇:平面影像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