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10-21 12:57:03

山丹县农业优势产业现状及建议

摘要:通过对山丹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调查,分析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健全服务体系,培育合作组织,推进土地流转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特色产业;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21-02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耕作区海拔1 550~

2 750 m,光温资源丰富,具有温热(一类地区)、温凉(二类地区)、冷凉(三类地区)三大气候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近年来,山丹县在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确立了脱毒马铃薯、啤酒大麦、油料作物、农作物繁制种四大主导产业和砂田西瓜、温室精细蔬菜、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因此要培育和壮大山丹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必须明确区域定位、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发展现状

1.1马铃薯产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山丹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马铃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山丹县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并完成了无公害马铃薯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是面积产量稳定增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由90年代的几百公顷扩大到了几万公顷。2008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 667 hm2,较2004的3 333 hm2增加了5 334 hm2,总产达到32.50万t,较2004年的12.50万t增加了20万t。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到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9 %,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3.33 %。二是良种良法快速推广。从适应市场需求出发,大力调整马铃薯品种结构,加大大西洋、陇薯系列、克新系列等优良品种引进,形成了早、中、晚熟搭配,多用途品种共存的品种结构。示范推广了脱毒马铃薯标准化机播机收、施肥、铺膜、膜上覆土、测土配方施肥、南国春生物肥料等新技术。三是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以沿山二阴地区的大马营、霍城等乡镇为主,建成百公顷以上示范基地2个,几十公顷以上马铃薯连片示范点10个。形成以大马营、霍城、李桥等到乡镇为主的加工专用薯产业带,以位奇、清泉、东乐等乡镇为主的鲜食菜用产业带,并在全县建成“一村一品”专业生产村20个。四是种薯繁育体系已形成。依托金麦种业、富农种业已建成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两处,年培育脱毒微型薯1 500万粒,建成一级种薯繁育基地66.70 hm2,良种繁育基地1 000 hm2,年生产原种5 100 t,良种5.10万t。五是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县内已建成1.70万t淀粉、全粉加工企业两家,小型加工企业6家,年就地加工能力达到14万t,全县鲜薯贮藏能力达到8万t以上。

1.2油料产业基地稳定

依靠“两河”(马营河、霍城河)谷地,稳定油料生产基地,利用龙头拉动来提升产业水平,加大双低杂交油菜华协1号、青杂5号推广力度。2009年,全县大力实施“振兴油料行动”,以良种良法配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为主,油料生产面积得到了快速增长,种植面积达4 740 hm2,油料总产达到1 155万kg。并以满足位奇芦堡、山丹农场两大亚麻加工企业需求为目标,积极培育纤用亚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 000 hm2,巩固了马营河、霍城河沿岸纤用亚麻示范带。

1.3啤酒大麦产业优势明显

山丹县啤酒大麦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得到发展,进入21世纪,产业优势得到了凸显,至2011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稳定在6 667 hm2左右,产量达到4.20万t以上,成为全县产业富民战略实施中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一是品质极佳。山丹县所产甘啤4号大麦,商品率95 %以上,千粒重在44~48.48 g,蛋白质含量9.7 %~12.3 %,发芽率98 %以上,达到了国家优质啤酒大麦标准。二是生产基地稳定。以东乐、清泉、位奇、陈户等乡镇为主,形成优质啤酒大麦产业带,并建成啤酒大麦专业生产村34个,完成无公害优质啤酒大麦产地认定4 000 hm2。三是品种优质化、技术前沿化。重点推广了甘啤3号、甘啤4号优质良种,配方施肥,条纹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四是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县内已建成年加工2万t和3万t麦芽的生产企业两家,相当于可加工7 333 hm2啤酒大麦的产量,使山丹县啤酒大麦实现了就地加工增值。

1.4无公害瓜菜和农作物繁制种是新型特色产业

近年来,山丹县把发展瓜菜生产和农作物繁制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无公害瓜菜和繁制种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 320 hm2,较2008年的920 hm2增加了1 400 hm2,其中无公害瓜菜基地发展到2 067 hm2。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了4 333 hm2。一是“长城王”砂田西瓜享誉省内外。以陈户乡三十里堡、刘伏等村为主,建成无公害砂田西瓜产业基地667 hm2,所产西瓜以其特有品质,深受省内外广大客户的青睐,同时,完成了上千公顷无公害西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二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山丹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向高科技发展的过程。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建成日光温室3 452座,大小拱棚种植面积66.70 hm2。三是高原夏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3 667 hm2以上,每公顷纯收15 000元以上。四是农作物繁制种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二类地区优质小麦、杂交玉米、油葵、香菜、花卉制种基地,三类地区脱毒马铃薯原良种繁殖、杂交油菜、花卉制种基地。

2存在问题

2.1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

虽然山丹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引进和采用了不少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栽培模式、管理方法等内容,但总的来看,产业发展水平和经营层次、经营效益仍然比较低,特别是现代化经营的程度和比重较低。

2.2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弱

山丹县还没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农企业普遍没有知名度,大型企业数量极少。现有的芋兴粉业、瑞达淀粉、丹马油脂、瑞源麦芽、金威麦芽等几家涉农企业,经营规模仍小,龙头带动能力弱。

2.3缺乏知名品牌

目前,山丹县没有在全省、全国范围比较知名的名牌产品,农产品还是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其品牌在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

2.4产业创新能力弱

在产业创新方面,没有能够牢固树立和自觉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识,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创新机制。

2.5合同履约率低

农民素质较低,有些农民和企业诚信缺失,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企业、农户由于利益驱动,致使订单农业的履约率较低,影响特色产业的发展。

3基本对策

3.1强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利用5年时间建设1.30万hm2标准化马铃薯生产基地、1万hm2标准化优质小麦生产基地、6 667 hm2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1万hm2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5 333 hm2以上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 333 hm2优质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2 000 hm2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和1个667 hm2寒旱区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3.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扶持壮大现有的芋兴粉业、瑞达淀粉、瑞源麦芽、金威麦芽、丹马油脂等龙头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5年内培育建成1~2家年销售收入5 000万元、利税500万元以上和2~3家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知名企业,带动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3.3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深化县乡两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强化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可制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3.4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计划利用5年时间,培育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家,培育交易额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运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以上,建立以马铃薯、油料、啤酒大麦、瓜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以上。

3.5推进土地流转,提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

一是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流转市场,县、乡镇两级要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让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合作的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创造氛围。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本地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三是示范带动、正确引导。鼓励农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者等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上一篇: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下一篇:浅析石嘴山市惠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