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特点及作用

时间:2022-08-06 01:36:48

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特点及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0-0013-02

天水市辖五县二区,113个乡镇,2 494个行政村,乡村人口307.90万人,耕地面积38.20万hm2,其中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36.76万hm2。随着农村经济和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逐步发生转变,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活跃,流转数量、流转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9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场会的召开和《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截止2011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31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6.2 %,较2010年增长71.7 %,涉及农户12.50万户,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20 %。

1模式与特点

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天水市各级农业和农经部门及时准确把握土地流转的趋势和规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

1.1龙头企业拉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业为主导,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公司和流转土地农民双赢。这种模式以天水威龙股份有限公司、雪源公司、洁通公司等为代表共流转土地9 266.6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40.2 %。

1.2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型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以流转的方式把农户的土地集中连片建立基地,统一提供良种、农资、技术、销售等服务,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变分散经营为组织化、集约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这种模式以宇龙、新民、康晟源、兆丰合作社等为代表共流转土地2 866.67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2.4 %。

1.3种养大户带动型

种养大户等能人对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家庭农场式的经营。一般流转面积在6 000 m2至30 000 m2左右,具有“产业多样化、经营特色化、产品市场化”的特点。这种模式以苹果种植大户冯春、武正权等为代表,共流转土地2 133.33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9.2 %。

1.4农业园区促动型

以国家级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为代表,在麦积区中滩镇流转土地153.33 hm2,按照“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建成了具备科技示范、技术创新、辐射带动、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旅游观光六大功能的无公害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广大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增效增收。全市流转给农业示范园区的面积733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3.2 %。

2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特点

2.1流转进程趋于加快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市各级因势利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土地流转的数量、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流转进程趋于加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从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之前的

2 866.66 hm2增长到目前的23 066.66 hm2,增长了8倍。

2.2流转范围趋于拓宽

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承包农户之间,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成为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生力军,流转用途由单一粮食种植向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全市承包农户之间小规模的流转面积为8 066.66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35 %,流转给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种养大户的面积为15 000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65 %。

2.3流转形式趋于多样

土地流转由过去以互换和转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出租为主,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全市出租面积达1 266.66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7.5 %;互换、转让、转包、股份合作、代耕等其他形式分别为4 266.66 hm2、1 600 hm2、1 200 hm2、46.66 hm2和

2 666.66 hm2,分别占流转总面积18.5 %、6.8 %、5.2 %、0.2 %和11.6 %。

2.4流转行为趋于规范

全市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不断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流转行为进一步规范,由过去以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为当前的政府和市场引导与自发并重转变,由过去依靠口头协议的不规范流转向签订书面合同的规范流转的转变。

2.5流转规模趋于扩大

随着土地流转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增大,建成了一批果品、蔬菜、畜禽等优势产业基地,全市流转1 300 m2以上农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11 800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1.2 %,上百公顷以上的流转面积达7 800 hm2,占规模流转总面积的57.6 %。

3作用与成效

随着天水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入,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1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状况,使土地逐渐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农业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生产相对集中,基本形成了“一基地一产业”的格局。通过土地流转,已建成了城郊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社棠中山万亩葡萄基地、山东威龙集团三阳川4 000 hm2鲜食葡萄出口基地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产业综合示范点,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2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初步破解了现阶段农民增收难、致富慢的难题。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一般收入4 500~13 500元/hm2不等的租金,还可以在企业和外来业主的基地务工,年收入达2 000~5 000元/人,流转后土地收入高于自己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如:山东威龙集团三阳川4 000 hm2鲜食葡萄基地完成土地流转后,每年支付劳务费430余万元,常年雇用300多名农民在基地打工,日工资50元,年均收入1.40万余元。

3.3吸引了社会资金向农村回流

土地流转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难题,大量社会资金融入到农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土地的主体,投资农业发展,参与农业规模经营,也带动了果蔬产品的预冷保鲜、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仅麦积区通过土地流转吸纳社会各类投资达2亿多元。

3.4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土地流转初步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单一的难题,土地流转后使部分“亦商亦农、亦工亦农”的兼业化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安心从事二、三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社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农民在本地园区实现了转移就业。在国家级天水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常年上班的当地农民接近600人,真正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2011年全市通过土地流转,新增劳务1.20万人,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3.5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农民逐步从土地劳作上解放出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增强了城镇集聚力和辐射力。而城市资本、龙头企业逐步进入农业领域,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重组,逐步形成了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助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上一篇:华泰保利格 下一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