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沙出土“白金三品”货币

时间:2022-10-21 12:42:15

论长沙出土“白金三品”货币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集解》引《汉书音义》指出:“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以上记载说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汉以前,古人已用白银充当货币进行交易,并称银为白金,意指白色的金属,银有着重要的价值地位。

据长沙、河南、河北、安徽省出土文物的相关报导,我国秦汉以前,就有以白银充当货币的历史现象,但都非政府正式铸行的流通货币,从目前所见到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历史上最早铸行的白银流通货币,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实行币制改革所铸行的“白金三品”。这次币制改革的目的和过程在《汉书・食货志》、《史记・平准书》都有相同的记载,而且对白金三品的形制、币值、材质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但无实物可考,因此,长期以来,“白金三品”就成为我国的历史学家和钱币学者极为关注、研究的货币。

一、长沙出土“白金三品”冥币

1955年,长沙市燕家(山)岭4号汉墓出土了一种奇特的冥币。与《汉书・食货志》关于汉武帝铸行“白金三品”货币的记载相类似。

《汉书・食货志》记载:自武帝以来,“造银锡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但这些白金货币至今未见实物流传。而长沙燕家(山)岭出土的有方形、椭圆形冥币,其状为:

方形币:长方形,四角微圆,平底背微隆,上刻“五”字。长13.5厘米,宽7.7厘米,厚2厘米。

椭形币:呈椭圆形,行制略小。长10.5厘米,宽6.7厘米,厚1.5厘米。作龟壳状,平底微隆背,上端穿有小孔。

武帝铸造的方形白金货币值五百文钱。方形币上刻有“×”为五字,与“直五百文”记载相吻合。文献记载椭圆形币为“三曰复小,椭小,其文龟,直三百”,出土椭形币种虽未刻“三”字,但形似龟,且较方形币略小,应为白金龟币。

二、开始铸行“白金三品”的时间

汉武帝开始铸行“白金三品”货币,以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作依据分析,为公元前121年,即汉武帝元狩二年。《史记・平准书》、《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史记・酷吏列传・张汤》记载:“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于是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在《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中的《集解》徐广曰:为元狩二年,“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岁余,白金终废不行。是岁也,张汤死。”

“元鼎二年,汤有罪自杀”。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用倒推法计算,公元前115年,“白金终废不行”;向前倒推“岁余”,即公元前116年,为元鼎元年;再向前倒推“五岁”,为公元前121年,正合《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中的《集解》徐广曰:元狩二年,“请造白金及五铢钱”。

以上说明,是公元前121年,白金三品货币及五铢钱同年开始铸行。

中国货币史上,五铢钱铸行以前,除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至元狩二年(前121年)十多年间铸行三铢钱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136年铸行三铢钱的85年间,中国铸行的货币一直为半两钱,只是半两钱在不断地减重,但名称不变,为“半两”。自公元前121年汉武帝铸行五铢钱后,以前的半两钱废止,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其间 741年,中国货币史上为五铢钱时代。

因此,长沙西汉前期出土泥金钣的墓葬,随葬物货币中均有半两钱同出,而不见“五铢”钱,而燕家(山)岭这座西汉墓则恰恰相反,只出武帝时铸造的“五铢”钱,而不见武帝以前的“半两”钱。说明其时代正值武帝铸行“白金三品”货币和“五铢钱”时期。而且从出土的位置看,白金三品方形、椭形冥币也很明显的与货币放在一起。该墓长2.96米,宽2.0米,出土随葬物22件。头部即北部一端放置石壁,东侧放置铁熏炉,西侧北端放置鼎、壶等容器,而西侧南端则将五铢钱和方形币、椭形币安放在一起。物以类聚,表明此方形、椭形冥币属货币一类,也说明,此币就是见于文献记载而不见实物原形的白金冥币。因此,“白金三品”的发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特殊目的。

三、长沙国流通使用“白金货币”的历史背景

长沙西汉的很多墓葬还大量出土过泥金 ,这些泥金的造型或上铭文已被证实与当世的流通金币相同,是汉朝前期朝廷规定不能用金、银实物陪葬,因此只好仿照当世流通的金币型制制作冥币入葬,此方形、椭形冥币正是依据这个习俗仿照当时流通的“白金三品”制作的,说明该墓主人曾经拥有和使用过白金三品货币,说明在该墓主人所处的时期,长沙流通、使用了白金三品货币。

汉武帝铸行白金三品时,长沙正值刘发的儿子刘遂在长沙国作长沙王时期。

长沙国始于汉高祖刘邦建国初年即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将都城长安附近划分为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将原战国时期的燕、赵、齐、魏、楚等地采用分封制,封了十个王,九个王为刘邦的子侄,一个王为异姓王吴芮,即长沙王,于公元前202年所封。到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王因无后嗣而被取消,至汉景帝继位元年,即公元前156年,汉景帝改立其子刘发为长沙王,后人称定王,一直到西汉末年均为长沙国,刘发子孙一一继位。西汉末王莽政权时,长沙王刘发的子孙后代刘秀从放牛娃出身,起义后重新打得天下,建立东汉,为东汉皇帝,至东汉末三国起,东汉皇帝均为长沙王刘发的后代。

刘发为汉武帝刘彻的兄长,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亡,汉武帝继位,刘发作长沙王至公元前129年亡,子刘遂继位,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始铸行白金三品货币及五铢钱后,刘氏长沙国亦即流通使用白金三品及五铢钱。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及长沙出土的“西汉官印”、“酉阳长印”、“陆梁尉印”、“ 镡成令印”、常德出土的“长沙郢丞”印,流通使用白金三品的长沙国地域范围为今湖南全省及与湖南与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相邻的部分地区,北界区达汉水之滨。长沙为首府,是长沙国使用白金三品货币的重要地区。长沙燕家(山)岭汉墓的墓中西侧南端同时出土的方形、椭形、白金三品冥币及五铢钱就是这种历史背景的反映。

四、史书关于“白金三品”的记载

关于汉武帝铸行“白金三品”货币,汉代史书有多处记载;如:《史记・平准书》曰“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白选,重八两,环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值)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值)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值)三百。”《通雅》认为“白金三品,皆名白选也。”《汉书・食货志》也同样记载了“白金三品”的形制、重量和面值,两书所述无异,只是币名有所不同。

《史记・平准书》曰:“於是天子与公卿议,……又造银锡为白金。”

《汉书・武帝纪》曰:元狩四年冬,“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汉书・张汤传》曰:“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曰:慎阳侯乐买之,“元狩五年,坐铸白金弃市”。

《汉书・西域传》“孝武之世……望用度不足……铸白金”。

《汉书・酷吏传》曰:“后会更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无甚,乃以(义)纵为右内史。其治,所诛杀甚多”。

《盐铁论・错币篇》曰:“其后稍去旧币,更行白金龟龙,民多巧新币”。

《史记・平准书》曰:“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白金终废不行”。

《汉书・食货志》曰:“白金终废不行,是岁也,张汤死”。

《汉书・武帝纪》曰:“(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

从《史记》看,“白金三品”为‘银、锡所造’一套三枚,其形状分别为圆形的龙纹,方形的马纹,椭形的龟纹,币值分别为“值3000、值500、值300,即西汉时是十六两为一斤,故重量分别是龙币八两、马币为龙币的1/6,重1.33两,龟币为龙币的1/10,重8钱,西汉时的一斤约合今天的252克,1两重约合今天的15.63克,因此“白金三品”分别约为今天的125克、20.8克.12.5克。

以上典籍的记载表明,白金三品铸行的历史事实,不仅见于《史记》、《汉书》,并在其它史书中亦有记述。证明汉武帝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的确发行了“白金”货币。

五、实行“白金三品”货币政策的原因

西汉自建国以来至汉武帝即位之初,一直面临北方匈奴的威胁。汉武帝亲政后,匈奴拒绝和亲,常常侵掠汉北方边塞,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是汉初统治者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在汉武帝时期表现得更加尖锐起来。汉武帝凭借文景之储,加紧备战。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军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此后,又向南之两粤,向东边朝鲜及向西南夷用兵扩边的战争,军需耗资巨大,文景帝以来四十余年的财政积蓄,在汉武帝手上十多年间消耗殆尽,《史记・平准书》记载,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已是“藏钱径耗,赋税既竭”,以致“天子乃损膳”,皇帝亦节衣缩食了。

汉武帝在财政困境中,曾请富人输财报国,但富豪“莫应”“皆争匿财”“不佐国家”之急。这时候,有些郡国不仅不救国家之急,反而聚财兴兵,反对朝廷,如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非谋反,平叛又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富商大贾们坐视国家困难于不顾,趁机从中大牟其利,积贮财富,有的大规模从事货物贩运盈利,有的在县城囤积居奇,使得“封君皆低首仰给”,在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富商大贾不佐国家之急的情形下,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致使“黎民重困 ”天子与公卿议,更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这样,汉武帝根据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撑战争,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改革,币制改革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的斗争当中,开始实行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货币政策。这两种货币虽然使用的时间很短暂,然而在我国货币史上却有着重要意义。“白鹿皮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前驱,” “白金三品”则是我国法定银币的滥觞。“白金三品”的发行虽然符合货币发展的趋势,但没有逃脱被废弃的命运,尽管如此,白金三品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银币。

六、白金三品的废止

元狩二年,汉武帝用少府的银锡,铸造币值巨大的白金三品,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敛各郡国铸钱之利,以平衡国库;另一方面消弱诸侯实力,打击一切与皇权对立的富豪,强化中央集权政治“造银锡为白金”,即以银、锡为币材,并法定与铜钱的比价,白金币成为一种巨额虚币,空前的厚利引起社会上空前的大盗铸,“吏民之盗白金者不可胜数”,以至于“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汉武帝为此颁布了严酷法令,“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使“坐死者数万人”。推算当时至少有200万人卷入此风波。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白金三品”停止使用。 “白金三品”的推行,是统治者财政需要而产生的,从而引起民间的疯狂盗铸。由于大量虚币的流通,造成财政虚收,不仅没有达到打击富豪的政治目的,有的富豪甚至疯狂盗铸虚币向政府反扑,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影响,百姓财产也蒙受了损失。

由于白金三品货币铸行时间短,既无传世原物,又无出土报告,对于它的研究难度很大,两千多年来,对白金三品货币的认知一直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十九世纪末,中国金石学达到鼎盛时期,钱币学研究随之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关注“白金三品”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无实物印证。二十世纪后期,陕西、安徽等地有了一些出土消息,但均非墓葬出土的可考实物,出土现场状况描述含糊,来源缺乏可靠、可考性。而长沙燕家(山)岭汉墓出土的“白金三品”的冥币,是迄今唯一可考的实物资料,用实物证实了汉武帝铸行“白金三品”货币的真实历史。

参考文献:

[1]周世荣《长沙衡阳出土西汉货币研究》,《中国钱币论文第一辑》P19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

[2]《中国古代货币通考》P1022――1042

[3]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下编《白金三品》索引

[4]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P111页

[5]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发展史和表解》P31页

[6]张南:《秦汉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者单位:长沙市博物馆)

上一篇: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人均粮食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