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药家鑫案谈民意与法制

时间:2022-10-21 12:25:49

由药家鑫案谈民意与法制

摘要:药家鑫案等案件中民意一边倒的倾向是舆论一边倒的倾向有利于弱势群体对合法权利的争取,有利于鼓舞其他一些争取正当合法权利的弱势群体的信心,有利于民众自觉履行公民依法行使对法律及政府行为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民众争取合法的自由民主风气的传播,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民意和法治的关系,过犹不及,应该予以警惕。

关键词:药家鑫案 民主 民意与法治 和谐

药家鑫案二审结果下来之后,朋友兴奋的告诉我:“看,这是网民的胜利,舆论的胜利,民主的胜利,法治的胜利!”对药家鑫,我谈不上有多少同情,从个人情感上讲也希望判他死刑,让他以死来谢天下,以死向其他官二代富二代说不,以死让一些藐视法律的人夹紧尾巴。然而喜悦和满足感转瞬即逝,朋友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但我只能对他的观点说不。

这是网民的胜利,舆论的胜利,但是否就是民主的胜利法治的胜利呢?有待商榷。最近连串发生的诸如李刚案,药家鑫案和其他各式各样的案件,我们看到的,是舆论一边倒的倾向。尽管民众对于弱势群体进行围观和支持有利于弱势群体对合法权利的争取,有利于鼓舞其他一些争取正当合法权利的弱势群体的信心,有利于民众自觉履行公民依法行使对法律及政府行为监督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民众争取合法的自由民主风气的传播,使耳目既开,民智骤进,倨傲顿消,谬陋尽消,去千年愚民之弊,兴中华复兴未有之波澜。但是我们也不的不从中窥探出一些隐患。

一个社会的健全,在于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在于百花齐放的绚烂丰富,在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阴阳调和。如果一个社会服于一人之言,听于一家之说,甚至只有一个声音作响,那么这个社会再也危险不过了。梁启超先生说,中国人两千年来依傍权威的陋习“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一果,跳踯以相攫,如群妪得一钱,诟骂以相夺,其情状抑何可怜哉!”随大流跟风也是依傍权威的表现。耳濡目染他人之所言所为,夜以继日,消以时光,就以为他人思想就是自己的思想,他人之欲所为,皆是自己欲所为而不得为之。人人如此,则对待公共问题上虽叽叽喳喳之声如涛如浪,也仅是群雀之声而非百鸟之音。本来是求自由和民主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知道自己早就依傍于他人,只是客观上帮助了思想上的另一种专制。长此以往,则吞没个性,窒息思想,断送活力,使个人沦为社会力所能操纵的机器,又与“万马齐喑究可哀”有何区别。

网民的声音的单一性,反映着社会包容力的缺失,也凸显出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逐渐消亡。传统上来讲,中国人都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信徒,是讲“温良恭俭让”处世哲学的群体,并且深信善恶自有善恶的报应,虽现在不报,那也是时候未到。这样的中国人有“温良”的国民性。良不是良好,也不仅仅是指善良,更多的是指宜于自然的本心。但是我们现在网络上的中国人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先抛却药家鑫案的公正是非,只看网民的诸如“去死”“吃屎”“全家死绝”“药家鑫不死法官就该死”的留言,看完之后真是如芒刺在背,冷汗直流。我们对待一项问题,想要去选择、去批判、去匡正、去创造的前提,必然是虚怀若谷,摈除他人和自己现有的观念,就事论事。宽着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这与读书方法相通。朱熹讲:“读书如问人事一般,欲知彼事,须问彼人,今却不问其人,只以己意料度,谓必是如此”“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新者出焉。”孔子在这个问题上讲的更加形象了当:“绘事后素。”求事件的真相与绘画一致,如果画纸上原先就涂抹着太多的绛红紫绿,想用这张画纸来画出自己满意的画,怎么可能呢?

尽管我们可以说网民对公共事件案的关注,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希望、热忱、智慧和勇气,希望借对一个事件的成功的围观和声援,乃至千千万万个事件案的成功的围观和声援来涤除“刑不上大夫,法只下庶民”的旧制,开法律面前人人真正平等的先河,力破千年余存的暮气,鼓励人民自由民主的新风。但是如果操之过急,讲目的不重方法,欲兴法治而依然以“人治”破“人治”,致使谬种流传,习非成是。人人以浮躁轻黠为美德,斥缜密宁静为恶习,者有功,容容者无用,实在成为最大的谬误和悲哀。

法治基于民意而诞生,但是民意不能越过法治而独存。我们看到,假如完全不考虑民意,且假设以合法的正确的审判的话,应断药家鑫不死。那么民众就会将法治丢进粪坑,进行彻底的摒弃和怀疑。甚至只要有律师或专家为药家鑫说了几句话,就会遭到群起的攻击和辱骂。律师说药家鑫是“激情杀人”有“自首情节”。这是作为律师应尽的本分所作的辩护理由。李玫瑾教授说药家鑫为何连捅八刀,可能与常年练习钢琴有关。不可否认,许多所谓的专家已经沦为了公权力和达官贵人代言人,编些自己都觉得可笑的谎言来欺瞒群众,但是在这里,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是非对错,只是想一个问题,即,我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讲“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自由说话的权利”吗?何必稍有异声就群起而攻之,进行口诛笔伐?这不是与我们所追求的法治精神所相悖吗?

如今公德堕落,私德不堪,功利主义盛行。一些窃据高位者尸位素餐,浑浑噩噩,习于,懵于无知,思想垂暮,只知做粉饰太平的功课,不知做保众安民的营生;只知行个人私权之便利,不知促公民权利的发展。而有一些有志者则抱着肉食者鄙,怀疑一切的态度,超越法治,鼓动百姓,放恣黩乱,虽有置之死地,目无畏途,知难而进的魄力,却舍不得静下心来分析事物之本质,应有之方向。急功近利之心益重,所造危害则益深。到头来只是徒损雄心,消磨豪气。此二者皆法治之公害也。

社会弊病积重难返,法治民权怎会一蹴而就。严复讲“民之可化,至于无穷,惟不可期以骤”民之化是社会转化的基础,所以社会之所化也要讲循序渐进。我们有志者惟有以开放平等的姿态,理性批判的良知,去打碎那醉乡梦梦,挽起滔滔狂澜。以法治的精神促法治的健全,而非以人众的威力压屈法治的折服。罗伯特・博尔特在《不朽之心》中讲:“我们只有在法律之林所拱卫的环境中才能安全地生活,哪怕这个森林有时会给恶魔提供藏身之所,因为如果你为了消灭恶魔而砍倒了这片树林,这时再有恶魔扑向你,你能躲到哪里去呢?”与大家共勉共警。

上一篇:试论独立学院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从《圣经》典故看语言与文化内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