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借书的黄生”

时间:2022-10-21 11:36:55

《黄生借书说》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的一篇论说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位好学青年向袁枚借书,袁枚借此机会发表议论,勉励青年人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很适合中学生作为范文学习。但在我们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黄生的讲解却存在误读,以至于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黄生借书说》开篇称:“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一般老师讲解时,都译为“一个名黄允修的年轻人来借书”,众多教学参考书对黄生的解释,也说“‘黄生’名允修”,这种解释方法有误。古人一般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等到成年后,他人为尊重起见,便不直呼其名了,师长要根据他的名、性格、家庭等再取一个名以供他人称呼,这就是字。除名、字外,还有号,号往往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取的别名,也有他人为尊敬起见而共同认可尊称的,如随园主人即是袁枚的号,别人称自己号也是尊重之意。中国古代一般称呼别人要称字或号,而不直接称名,即便是年长者对晚辈也是如此,这是对对方最起码的尊重。袁枚作为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不可能连此最起码的规则都不遵守,对这位好学的青年直呼其名。因此,将黄生讲解为“名黄允修”违背了古代对他人尊重的起码常识,是不正确的。那么,黄生又该如何解读呢?

实际上,向袁枚借书的黄生,本名黄之纪(生卒年不确定),字允修,又字星岩,上元(今江苏南京)人。自幼立志读书,但因家境贫寒无力买书,常借书于人。袁枚寓居随园(在今南京)时,家富藏书,黄之纪常来借书,因此,才有这篇《黄生借书说》之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黄之纪寓袁枚家,为其抄书,成为袁枚的助手。袁枚对这位后进青年十分欣赏,称“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不徇于今,其于古可仰而冀也。又虞其家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赠黄生序》,《袁枚全集》(二)卷十],对黄之纪的求学给予了大力支持。黄之纪住在袁枚家时,有些人看不起他,黄之纪为此作《题松树》一诗,有云“寄人篱下因春好,听我风声在老来”[《随园诗话》,《袁枚全集》(三)卷八],意思就是不要轻视他现在贫穷,要看到他将来的远大前途。黄之纪在袁枚家住了六年多,离开时依依不舍,作诗云:“小住蓬莱已六年,华堂拜别意怆然。花经晓雨含红泪,云出空山到远天。尽把借书归邺架,旋装行李送江船。不堪回首长行地,一片樱台隔暮烟。”[《将作楚行留别随园夫子》,《袁枚全集(六)·续同人集》]后来,他回忆在袁枚家的生活,又作诗云:“曾住名园六载余,别来容易想当初。书存更有何人借?楼在应无别客居……”[《在楚中忆随园》,《袁枚全集(六)·续同人集》]可见,借书之事给黄之纪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黄之纪也不辜负袁枚的厚望,经过多年的努力,果然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一位有名的诗人和学者。清代著名学者王昶对黄之纪的诗十分欣赏,记录了他许多优美的诗句,如:“塔耸始知山有寺,鸟喧方觉树藏巢”;“灶马方随司命至,土牛先傍县官回”;“斜竹拂搪风力劲,明流当槛月光重”;“好花每喜衔杯赏,明月还思灭烛看”;“身壮喜无经日病,家贫只备隔宵粮”;等等。(《观海诗传》卷十九)他一生勤于著述,著有《抑未录》四卷,《古诗刊误》十卷,《编录堂诗钞》三卷,《编录堂文钞》三卷,《河工摘录》十八卷。

尊重他人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德,对他人不直呼其名,而代之以字或号,就是尊重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古人的习惯,以增长他们的古文化常识。因为我们现在人一般只有名而没有字,若将“黄生允修”译为“叫黄允修的青年”,很容易给学生以错觉,以为古人同我们现在一样也是对他人直接称名,那就是对古代文化的误解,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纠正的。

上一篇:淮阳泥泥狗和始祖图腾文化 下一篇: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田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