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火燃起学生的文言文热情

时间:2022-10-21 10:45:46

三把火燃起学生的文言文热情

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长河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处处彰显着语言文学的魅力。语文既有极富人文情怀的一面又有现实工具的特点,这就决定着语文要比其他的科学更丰富多彩更趣意盎然。按道理来讲,学习文言文本该是件“乐事”,但教学中大部分高中生却对文言文“谈虎色变”、心生恐惧,这是为什么?

心态决定一切。学生的文言文学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学。为什么怕学?因为难学。如何让学生燃起的不是恐惧还是兴趣,我觉得要烧好这三把火,来让我们的课堂火起来,燃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一.以毒攻毒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和文言文一样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正因为同为古文,用两者想通之处就可以巧妙解决文言文的一些难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把握成语意义的目的,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课文《劝学》时,不少学生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假”的意义不明白,其实早在小学时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其意义。一篇寓言故事“狐假虎威”中的“假”就是凭借,依靠的意思: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吓住了森林中百兽。再如《屈原列传》中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疾”的意思为痛心。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疾与痛心的联系,只好生硬地记一下来。如果我们看一看“痛心疾首”这是成语就很好理解了:心痛都也痛苦,疾亦通也。那么疾有痛心痛恨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

成语和文言文融合在一起进行教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有欲望去探究本来害怕的文言文,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注重了只是的积累也提升了学生不同知识的联系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符合高效高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努力发展学生的新课改精神。

二.博今通古

现在我们所说的话、所运用的词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古语发展而来,语义或相关或缩小或扩大等等,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时,学生学习一字的意义,往往采用组词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以及用法。其实学习文言文也可以通过将字组成现在的词语,来探究出其文言意义。例如而这个文言文虚词,有的人只是死记硬背,表转折,表承接,表并列…….却不能理解其为什么?其实通过组词造句就能很好地理解它们。而且,我们常说的不仅而且、进而不就是递进吗?因而不就是表示因果的承接连词吗?反而不就是表示转折的吗?这样通过组词就很好而感性地记住了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学习起来就不至于枯燥单调、空洞乏味了。再如学习“奇”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来组词。奇怪、奇特、奇人、出奇制胜、奇装异服…..教师总结概括出奇的意思主要是的四种:不一般、特别(奇怪、奇特、奇思妙想、奇装异服等),优异杰出(奇才、奇人、奇迹),出乎意料(出奇制胜),零数余数(奇数 奇偶),再补充一个运气不好、命运不好的特殊意义就完成了这个字意义的解释教与学目标。

通过现在的词语来探究古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和现在的生活也密切相关,用最基本而简单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点,学生自然不再怕,学习起来也就有了热情。

三.前后关联

文言文的词语和我们现在的现代汉语一样,包罗万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一一记住,有些生僻的词语,不妨通过本句或者前后文的句意、段意来推敲其意义。这样学习就可以防止一部分学生钻牛角尖,追求什么词语都要记住的不良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例如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有一句“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隶。”此处的“侔”字,平时积累恐怕很难遇到,但通过句子的逻辑语境完全是可以推敲出其意义的。当地的风俗是用男女抵押换钱,约定时间如果不能按时赎回,利息和本金相?就没收做奴婢。本息相等时没收的意思不难推测。

有些教师怕教文言文,有些学生怕学文言文,作为和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记叙议论文一样富有魅力的古文不该受此不公之待遇。我们之所以怕的原因是不喜欢,更是我们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害怕,天天的背诵识记长此以往,怎能谈的上喜欢?希望这三把火能燃烧起文言教学与学习的热情。

孙成阳,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下一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