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1 10:31:57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阐述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目前农产品检测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县农产品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健全体系、队伍建设、提高意识、加大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江华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321-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通过“吃”出来的,更是通过检测体现出来的[1]。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农产品检测从无到有,并得到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全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检测体系已现雏形

2006年2月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通过编办下文,正式成立。全县22个乡镇农技站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县城超市、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配备了快速检测室。基本形成了县、乡(镇)两级和基地、市场自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保证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推进。

1.2 农产品检测队伍不断壮大

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成立之初仅有1名专职人员,现在已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检测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各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和生产基地、超市的自律性检测室也配备了专门的检测人员,全县农产品检测队伍日益壮大。

1.3 农产品检测水平大幅提升

县检测站成立时年检测样品不到300批次,该县通过向上争取项目及本级财政支持,建立了面积200 m2的检测室,添置了培养箱、农残速测仪等检测设备27台(套),现可年检测蔬菜、水果样品3 500批次以上,基本掌握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农产品检测工作日益受县委、县政府重视,凡县里有重大活动,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都有检测站人员全程参与,做好接待单位蔬菜、水果检测工作。

1.4 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蔬菜、水果、优质稻、玉米等大宗品种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深入生产基地,了解生产、环境等情况,指导编制质量控制措施和生产操作规程,认真抓好产地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营管理、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等工作,不断提高该县农业产地环境质量,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1.5 “三品一标”认证形势喜人

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成效显著。全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个,绿色食品16个,无公害产品2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1.6 农产品市场监管成效明显

依法对农业投入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强化农资经营单位实行进销台账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并指导生产基地和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2]。重点对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2012年共抽检农药60批次,不合格的3批次,未发现隐含高、剧毒农药成分;肥料43批次,不合格的3批次;种子37批次,不合格2批次。查获没收假种子120 kg、假肥料12.5 t、假农药150 kg,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体系不建全

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产品检测分属种植业和畜牧水产2部分,没有形成合力。农业局内部土壤检测、农产品检测、种子检测等因分属不同股站室负责,没有形成综合检测室,资源不能共享,更谈不上进行认证。

2.2 检测仪器设备较落后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覆盖率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技术、设施落后,检测的产品数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农产品还未能得到有效监督。

2.3 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虽然县级检测站配有专门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但还要从事农业部门中其他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农产品检测工作中。且所有检测人员中无一人是检测或相近专业毕业,对农产品检测标准、检测原理以及检测设备使用等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无法保障检测工作的质量。乡镇、生产基地及超市虽然配备了检测人员,但检测样品数量少,甚至大部分未正常开展检测工作。

2.4 工作经费缺少保障

县级财政每年安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只有2万~3万元,远远不能满足仪器设备维修、检测试剂、样品抽检等费用开支。

2.5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农产品生产极为分散,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随意性大、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质量安全水平难以得到保障。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检测体系

以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建设为重点,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改造升级。使一般样品的环境、投入品、农产品都可在县检测站检测。并配强检测人员,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实验室质量认证,检测结果能成为农业综合执法的依据。以乡镇农产品监管站建设为基础,配备必要的速测设备,增加抽检频率,不断扩大检测监控的覆盖面和检测内容。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内检制度,配置不同层次的检验检测设备,达到凡出必检、凡进必检,形成基地、企业自检和具有法定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网络。

3.2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对监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和内检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各乡镇农产品监管站的监管员和检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基地内检员开展不定期培训[3]。通过业务知识及业务技能的系统培训,使每个检测员业务能力过硬、检测结果准确,做好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二是通过学术交流或科技比武等方式,大力开展检测人员交流。培养一支学检测、爱检测、技术过硬、业务能力强的农产品检测队伍。

3.3 提高农产品检测意识

一是广泛宣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信息简报等途径,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送制度,编发《江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出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社会氛围。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加强与畜牧、工商、食品安全等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3.4 创建农产品预警预报机制

运用好农产品检测结果数据,创建网络平台,建立重要农产品的风险评估系统,保障人民的消费安全。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产品安全。

3.5 加大政府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检测实验室认证、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3.6 积极探索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确保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4]。在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加快建立农产品自检制度,产品检验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场。经过“三品一标”认证机构认定的农产品,使用相应标志,进入专营区销售。引导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自觉接受和配合检测机构的检测检验,接受执法单位对不合格农产品依法作出处理。定期对准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公布,对不合格产品给予曝光[5]。鼓励生产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超市、批发市场建立产销对接,把产品标签与农产品认证标志、产品商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4 参考文献

[1] 李远.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0-292.

[2] 黄阳成,翁春英,李翔,等.柳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与完善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7(S1):69-70.

[3] 邹士翔.对发展市级农产品安全检测的思考[J].食品科学,2009(15):355-357.

[4] 田茂盛,潘太国.湘西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09(11):155-156.

[5] 张菊华,张群.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探[J].农业质量标准,2008(S1):103-105.

上一篇: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对策 下一篇:徽州黟县石墨茶发展探析